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筑要长寿 光靠监管可不够

2014年11月10日 07:48   来源:人民日报   陆娅楠

  说到底,“楼脆脆”“楼歪歪”频现,监管不力只是外因。治病治根儿,打造高品质的百年建筑,还是要依靠转变建筑生产方式,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造房子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部分省份的工程项目质量进行了督查,结果让人瞠目:小到墙面起泡、开裂,大到构造柱严重位移,90个督查项目,88个有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建筑质量不仅关系到楼宇寿命,更关系到所有人的起居环境与人身安全,可谓性命攸关。建筑质量失守,确实有监管不力的原因。工程监理常常形同虚设,对施工企业随意变更图纸、偷工减料等情况熟视无睹,即便现场施工与强制性标准相去甚远,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执法人员疲于奔波,全国在建工程项目五六十万个,从业人员超过4500万人,而现在地方执法人员不足5万人,以一敌十,力不能逮。惩处制度不痛不痒,无论是信誉黑名单,还是整改罚款力度,都不足以影响企业的存亡,导致企业违法成本偏低,标准与法规都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因此目前的工程质量监管常常依赖各项治理行动,风头过后一切照旧。

  然而,延续传统思路,完全依靠强化监管来提高建筑质量,有可能事倍功半。其一,治理行动的常态化与执法队伍的规模化都会大幅提高执法成本;其二,惩处制度强调的是事后监管,很难及时纠偏挽回经济损失;其三,守住工程质量这条生命线,靠的是严谨的设计、严肃的施工与严格的用料,但现场施工确实存在隐蔽性强、突发情况多的客观难题,无论对于工程监理还是执法人员,并不是提高责任心就能完全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说到底,“楼脆脆”“楼歪歪”频现,监管不力只是外因。治病治根儿,打造高品质的百年建筑,还是要依靠转变建筑生产方式,推进建筑产业化。所谓建筑产业化,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造房子。它将施工企业的建筑材料从原先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升级为一块块工厂预制的建筑构件,所有初期质量控制在工厂流水线上依靠电脑智能控制,从源头杜绝了变更图纸与偷工减料的问题。像搭积木一样的现场施工又大幅降低了现场焊接、盘扣、浇筑的比例,也便于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现场监管效率。

  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推广建筑产业化不再是个超前概念,但要真正推广开来,还得众人拾柴。一方面,企业不妨算个经济账。对施工企业而言,产业化可节省现场施工的劳动力,大幅减低人工成本;对业主而言,产业化意味着模块化、定制化,不仅便于房屋改造升级,也能大幅提高后期维修的便利性,降低维护成本。随着施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产业化很可能就是企业免遭淘汰的救命草。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给市场添把火。通过减免税收、绿色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搭建全产业链的同时,制定相关标准与质量验收体系,打掉“李鬼”,让真正的产业化建筑在市场上站得直、叫得响、卖得旺。

  这些年我国高速铁路、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已经在实践产业化,对提升工程质量效果明显。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身边的工地上也不再粉尘扑鼻,噪音隆隆,而在这些工地诞生的建筑都将是可追溯、可拼拆、可信赖的不朽建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