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会的救命钱,原来躺在银行大吃利息啊!”广州市红十字会社会急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下称救命钱)日前爆出“2013年度利息收入高达191.85万元,而年度救助支出总额为160.68万元”的消息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1月6日《长江商报》)
救命钱躺在银行里睡觉,一年下来利息比支出还高,这一怪现状令人惊诧。是真的无命可救吗?当然不是。据报道,广州市各家医院几乎都存在患者医药费筹措困难的问题,仅天河区一家医院每年被拖欠的医疗费就超100万元,其中60%来自急诊科。可见,救命钱并非没有用武之地,它们的“沉睡”,透出的是麻木与冷漠。
救命钱“沉睡”的背后,暴露出管理制度的一系列弊病。比如,使用范围狭窄,按规定,只有遭遇车祸、工伤、食物中毒等突发情况,并且支付困难,才能申请救命钱。又如,救助标准过低,近年来医疗费用水涨船高,但目前每人救助金额上限仍是2004年规定的7000元。再如,申请程序繁琐,以致有的困难患者连身份还没甄别完,提交的救命钱申请就已过了一年的有效期。
不过,这些都只是表面问题,真正的症结还在于有关部门的认识误区。正如广州市红十字会有关领导所言:“目前各医院的医疗欠费现象都比较严重,如果救命钱直接用于支付将招架不住。”恰恰是出于对救命钱入不敷出的担忧,有关部门一方面在政策设计时有意收紧口子,严格限定救助对象和标准,制定繁琐冗长的申请程序,另一方面把救命钱放到银行里生钱,甚至为了获得更高一点的利息而选择定期存款。
殊不知,救命钱本就是用来救命的,岂能像居家过日子一般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诚然,各个医院普遍面临欠费黑洞,广州市红十字会现有的这点救命钱,确实不够庇护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贫病救助对象,但这并不能成为选择性救助、撒胡椒粉式救助的理由。确保每个急救对象得到及时救治,不仅是医院的神圣使命,更是政府的应尽责任。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倡导“先看病、后付费”模式,但如果急救医疗专项资金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让医院不得不自己承担医疗欠费,势必影响医院救治的积极性,增加“见死不救”的风险。
与广州市红十字会对比鲜明的是,民间救助病童公益组织——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所筹捐款全部用于救助。该会会长王颂汤表示:“有人等救命,救命钱躺银行睡觉是浪费资源,应该有钱就花,赶快救人,没钱再找。”这一席话值得广州市红十字会和有关部门深思、警醒。面对救命钱和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节流”而是“开源”,应加大政府公共投入,吸引民间公益力量参与,做大救助资金盘子。在支出方面,固然不能来者不拒,但也不能抠门吝啬,应花出去的钱没有花出去,同样是一种失职。
根据国家卫计委要求,今年9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明确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并制定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广州有关方面不妨以此为契机,重新修订完善相应制度,唤醒“沉睡”的救命钱,大庇天下寒士得救治。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