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开发区不应成安全监管的“盲区”

2014年11月05日 10:57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

  不能为了让驻区企业“舒心”而让公众“闹心”,不能为了当下的“红利”而给后代留下“欠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开发区更应该成为守法经营的典范。只有将漠视安全生产行为驱逐出开发区,开发区才能真正打造成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规范发展的示范区。

  据《人民日报》11月3日报道,今年8月,国家安监总局派出6个暗查组,分赴湖北、浙江、辽宁等6个省33个开发区暗访暗查。暗访结论令人担忧:一些开发区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各类隐患举目可见、随手可抓,成为隐患聚集区。

  开发区,企业规模大、生产工艺先进,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引擎,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开发区是当地政府的“宠儿”,被赋予多种光环。然而,这些经济高地中有的却逐渐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开发区光环下的另一面。

  开发区的魅力和吸引力,多体现在开发区具有的独特优势。具体而言,就是开发区具有其他地方不具有的特殊政策,比如,产业发展集聚,税收土地优惠,特事特办等便捷服务。不少开发区在很短的时间内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形成了特殊的财富积聚效应,在为一些企业提供致富机会和场所的同时,也为一些地方提供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和就业机会,显示出发展的勃勃生机。

  伴随着开发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少数开发区“先天不足”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一些开发区规划的发展项目没有落实到位,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和产业与设立开发区的初衷存在错位;有些开发区没有引来“金凤凰”,而是引进了不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企业,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的开发区甚至成了落后产业的消纳地;一些园区企业安全生产隐患突出,逃避监管现象严重,大有成为安全监管盲区、“特区”之势。

  凡是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现象的开发区,多与园区定位不准确、地方政府发展心切、过分追求GDP有关。在急于求成的发展理念的驱使下,一些开发区不加选择地引进企业和项目,突破法律规定给予开发区特殊权限,加之监管部门的监管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自恃有地方政府的保护无视安全生产,甚至公然违法违规生产。

  开发区是为了加快地方发展、寻求体制机制创新而设立的先行先试区,绝不能成为安全生产监管的盲区、“特区”。有关方面在大力扶持开发区发展的同时,不能让开发区成为安全监管的特殊区域。安监部门的暗查结论给所有设立开发区的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提了醒,敲了警钟,不能为了让驻区企业“舒心”而让公众“闹心”,不能为了当下的“红利”而给后代留下“欠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开发区更应该成为守法经营的典范。只有将漠视安全生产行为驱逐出开发区,开发区才能真正打造成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规范发展的示范区。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