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易宪容:不必高估日本新量宽冲击力

2014年11月05日 08: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本近日宣布加码量宽及质宽的货币政策(即QQE),环球股市立即飙升,美国各种股市指数再创新高,美元汇率指数升破9个月来高位,非美元货币、黄金及石油全面下跌。尤其是日元更是跌到2007年12月以来低位。日本推出新的量宽政策,虽对国际市场产生不小影响,但与美国QE相比不是同等量级。同样,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必高估。

  首先,这次日本央行出招,基点在于挽救当前疲弱的日本经济。日本经济从今年4月增加消费税之后,不仅没有恢复,反而加速下行,国际投行及世界银行等纷纷调低下半年及明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测。更重要的是,当前日本通货膨胀率与央行2%的目标相距越来越远,而且还有可能重新陷入通货紧缩危险。对此,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近半数央行理事反对下仍然决定下重手救市。

  其次,目前市场不少分析认为,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较为进取的货币政策让日元贬值来增加出口。但作为一种国际化货币,日元在国际市场比重只有7%左右,而且对日本来说,其出口仅占国内GDP的11%至13%。因此,日元贬值对刺激日本出口并非最重要,其深层含义则是通过日元贬值来调整国内利益关系。

  从1983年到2011年,由227日元兑换1美元到76日元兑换1美元,日元升值幅度达3倍。这不仅削弱了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而且导致大量流向全世界的日本资金迅速回到国内。2012年底,日本人持有资产1866万亿日元,一半为现金与存款。日本国民持有近20万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却没有扩大投资的欲望和增加个人消费的动力,因为只要持有利率极低的银行存款及日本国债就可分享日元快速升值的成果。同时,日本国民与企业不愿贷款,银行也无意愿放款。因此,日本央行QQE政策就是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打破这个格局,通过日元贬值来改变日本国民及企业的信贷关系,刺激投资与消费。

  不过,日元大幅度贬值不仅会影响日本国民利益关系及改变市场预期,也将影响全球市场资金流向及利益格局,并形成一股以日元为主导的利差交易。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2013年日本海外直接投资额创新高,达1350亿美元,增长达10.4%。东盟国家最受惠,接获投资236亿美元,增长2.2倍。日本在中国的投资则下跌32.5%,至91亿美元。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日元和美元汇率的巨大震荡是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四起的重要根源。日元的大幅贬值也会冲击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重新定价而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震荡。

  然而,日本QQE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不应高估。一是大量资金从日元体系流出,对中国直接投资不会增加多少。二是其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元贬值把对国际市场冲击传导到中国市场来。比如,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巨大波动不仅会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成本与收益,而且也会造成巨大的汇率风险。比如日本的农产品主要来自中国进口,日元贬值不仅要求中国贸易商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重新定价,而且也会加大中国贸易商汇率风险。

  有机构预测,日本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对中国出口、经济增长及股市都具有正面作用。因为,如果日本经济恢复增长和股价上升,不仅有利于日本国民的消费增长,而且也能够恢复企业投资信心,从而使得日本进口需求增加及中国出口增长。

  日本QQE对中国影响最大方面应该是日元快速贬值后,以日元为主导的利差交易将会在香港盛行。投资者卖出日元,把资金转入人民币定息市场,机构投资者可通过QFII和RQFII进入中国资产和股市,短期内刺激中国市场流动性上升等。而且日元贬值速度越快,以日元为主导的利差越会盛行。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