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出游是教育的反面信号

2014年11月05日 06:57   来源:红网   王瑶

  昨日上午,家住东莞大朗镇的董女士向记者反映,大朗镇水霖学校有老师强迫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旅游,不愿参加的学生就要被罚抄10篇语文课文,有的班级老师甚至叫学生罚抄单词100行。(11月4日《广州日报》)

  对不少中小学生来说,学校组织的秋游是很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在外出旅游事故频发的现实语境下,依然有学校坚持组织学生出游,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季节的变幻和自然的美好。既陶冶了情操,又实施了德育教育。这种对秋游价值的正确判断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考虑,无疑值得鼓励。

  然而,当秋游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常态,并固化出一种模式,并且此后每年的出游都延续着之前的模式,学生便会慢慢失去兴趣。即使学生前几次还感觉新鲜,但长此以往,学生对外出旅游的内容一猜就透,自然就没了期待和渴望,这样一来,有学生不再愿意参加出游也在情理之中。而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学校应当反思自身组织安排上是否周全,而不是通过惩罚性措施来强迫学生参加。该校以罚抄课文的形式强迫学生参加秋游,显然已让秋游的意义大为贬值。

  校方的惩罚可以有三种解读:一是为了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去感受下大自然的美好,不得已通过惩罚性措施来强迫学生参加。二是为了证明该校秋游组织有序,学生兴趣盎然,以此来为该校的素质教育做宣传。三则是借此敛财。因为参加秋游的学生每人要交200元,但秋游是否真能用完这些钱却并不可知。而无论是哪种原因,学校强迫学生秋游之举显然不对。如果还是以此来达到敛财目的,那更是错上加错。

  秋游的意义,不只是让学生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同时也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学年应分别用1-3天、5天、7天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等场所进行参观、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秋游其实完全可以和德育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但需警醒的是,每当一项活动成为常态,其内容和形式就容易僵化下来。形式上缺少新意、创意,内容上延续之前的老一套。如此行事,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的秋游即便学生被迫参加了,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一项活动感到厌倦或者失去兴趣时,这其实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某方面出现了问题。如果学校不能认真反思自身不足,始终保持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势必会让活动的意义受挫、价值受损。既然已经花功夫实施某一活动,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并不断创新,尽力将其做到最好。当务之急是,学校既需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反思自身在活动设计上的不足,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抓住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对集体性活动进行创新和改变。如此一来,才能有效吸引住学生兴趣,避免类似情况再次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