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10月20日新华网)
科研经费因特殊的“投资属性”,无法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的量化。换句话说,投入可以像无底洞,而产出也许是未知数。因此,一旦失控,很容易变成有些人中饱私囊的“唐僧肉”。事实上,与科研经费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那么,巨额的科技资金就像“唐僧肉”,掉进了住着大小“妖怪”的“盘丝洞”。如此,怎么还能取得“真经”?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就说明巨额的科研经费投入,鲜有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出现,并非仅仅科研进度上的效率问题,而是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不少人把科研经费当做“唐僧肉”,“跑冒滴漏”严重,甚至有人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在这其中,不仅存在制度上的漏洞,而且反映出存在于科技领域的权力腐败。
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就超过5000亿元。而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不到科研支出的5%,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5%以上的比例。然而,如此巨额的投入,却得不到相应的成果。别说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等国际重要科研奖项屡屡失之交臂,即便是写出了不少论文的科研成果,其质量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样的结果,足以让科技领域存在的制度漏洞和官员腐败昭然若揭。
这种触目惊心的腐败,正可谓祸国殃民。从对科技研发和基础研究投入的悬殊比例来看,我们是在不惜代价圆一个强国梦。“落后就要挨打”是人类的共识,而科技强国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没有这种忧患意识,完全可以把这笔巨额资金用来发展经济,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科技如此巨额的投入,或者说在制度漏洞下如此巨大的支出得以满足,也是基于通过科技强国,攀登科技的阶梯,走向世界前列的理念。但是,科技领域的腐败,有可能让这一切成为一场遥远的梦。
当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就会忘了在科技领域获取“真经”,而只顾做自己的发财梦。为了吃到这块“唐僧肉”,有些科研单位不惜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套取科研经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指出,现在一些科技、课题带头人掌握着大量资金,他们自主支配,因此称谓也在变化,不叫科学家,而改称老板。在这样的“跑冒滴漏”下,哪怕再多的科研经费,也经不起被腐败瓜分,更遑论科技成果。
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我们似乎可以逐步揭开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无论有涉国计民生,在不少遭社会诟病的现象中,都有权力腐败的影子。就像人们时常感到纠结的诺贝尔奖,为何泱泱大国屡屡与此失之交臂?可能在科研经费腐败丑闻中找到某些答案: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如何取得“真经”?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