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度“松绑”,给科研经费留点“呼吸”空间

2016年07月18日 07: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牛 瑾

  随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经费申请、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理清创新与经费的关系,为制度“松绑”,给经费使用预留灵活空间,让经费真正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眼下,我们似乎颠倒了创新与经费的关系。“制作各种汇报总结、财务报表,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许多科研人员被逼成了会计”“项目经费只能用于‘物’不能用于‘人’,否定了人的劳动价值”……近日,武汉大学一名博士后的吐槽,道出了一线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经费申请、使用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尴尬,颇能说明问题。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其中,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政府下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约为3000亿元。经费多了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种种怪现象却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申请预算必须“未卜先知”,实验中用到的小白鼠更要提前算清楚,如果出现意外死亡,科研人员只能自掏腰包购买,因为这多出来的一只或几只不在预算之内。为此,科研人员没少“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下乡调研时,不能刷报销专用公务卡的费用、用于打印调查问卷的费用,统统不能报销,科研人员也只能自付,还常以“还好得到了第一手数据资料”自我安慰;比如,每到报账时,项目团队的核心工作就是与数年前申报项目时的经费预算“对表”,对不上的就想办法“嫁接”,生怕过不了报销关。

  科研创新是复杂的智力创造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无法提前几年就把需要用到的材料“计划”得一清二楚,也不可能像抓建设项目那样用时间节点倒推进度,遇到难关时,长时间原地徘徊是常有的事。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人是核心要素、是先决条件,只有当人的创造力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机结合时,科研创新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这是科研创新与生俱来的属性,却被现今的经费管理办法给抛弃了,创新与经费的关系彻底颠倒了。科研预算过细过死,“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经费资源因得不到合理配置,就这样变成了浪费;支出规定过于繁琐,报销制度又太僵化,科研人员就这样被困住了手脚。

  因此,需要我们马上去做的,就是理清创新与经费的关系,让经费回到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正道上。

  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制度“松绑”,给经费使用预留灵活空间。比如,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在部分课题上“变年度定额为周期内总额控制”。要肯定人的作用,让经济回报充分体现其工作业绩。比如,大幅提高人员经费比例,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占间接费用比例从原来最高5%提高到20%;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制度,提高工资收入。要严格监督通报,确保科技项目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如,强化对科技项目的检查验收,扎紧科研资金使用的笼子;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加强日常监管、明晰责权。

  其实,上面说到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纳入深化改革当中。但“三分决策,七分落实”,接下来怎么做尤为关键。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需要我们时刻警醒的大问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 瑾)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