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油价下跌是否一场阴谋?

2014年10月20日 07: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国际原油价格已跌破每桶90美元,为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按照目前的走势,油价还可能继续下探,这就带来两个问题,油价下跌是否一场阴谋?下跌对中国经济是利还是弊?

  回答这两个问题前,需要看一下决定油价的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供需问题。这可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供没问题,需很疲软。

  当前伊拉克和利比亚仍动荡不休,但两国石油出口未受大影响;同时,伊朗核问题出现转机,伊石油出口也开始发力。此外,页岩气革命让美国油气产量大幅增加,美今年最高日产液态石油产量已超过1100万桶,达到了1970年的最高水平。

  从需求方面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是对石油需求的下降。这种放缓是普遍性的,也包括对石油需求极大的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美国能源信息局估计,2013至2024年中国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增速只有2.8%。

  第二个是币值问题。美元持续走强,油价应声下跌。

  与西方整体经济不佳相比,美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按照IM F的预测,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速将达到2.2%和3.1%。经济上行,带来的是美元的走强,这直接促进了油价的下跌。

  那油价下跌中有没有阴谋呢?俄罗斯前财长阿列克谢·库德林就认为,美国人和主要出口商正合谋压低油价,向俄罗斯施压。因为石油是俄罗斯的主要创汇产品,石油收入下降,将直接冲击俄罗斯经济。

  不能说库德林的看法全是臆测。因为按照一般道理,油价下行,势必损害出口国利益。从以往的案例看,在这种情况下,沙特等欧佩克产油国将会压缩部分产能。但沙特等国已表示,没有压缩产能的打算。而沙特等多个产油国都是美国盟友,在美俄当前争端上,沙特等国的立场不难猜测。

  在笔者看来,在决定当前油价的因素中,供需关系占了大部分,至少有60%,这形成了油价下行的趋势。但不排除西方利用这一供需变化的可能,将矛头对准俄罗斯。因为只有油价下跌,西方才能达到对俄施压效果的最大化,并最终迫使俄罗斯作出某种让步。

  但这种状况,对中国等经济体是利是弊呢?

  其实,答案很明了,对主要石油消费国来说,油价下跌都是一个好消息。对中国这个最大石油消费国来说,更是经济的一大利好因素。油价下跌,抑制了通胀的上行,9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 PI)的涨幅已降至四年多来最低。在经济走势疲软的当下,这增大了决策层进行货币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

  在韩国,韩国央行不久前将基准利率下调至2%,为四年多来的最低水平。在印尼和泰国,油价下行也让政府有机会降低能源补贴这一沉重负担,推进结构性改革。至于与能源有关的航空、炼油等相关企业,油价下跌意味着成本降低、利润增加。

  当然,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油价下行势必会导致新能源发展动力不足,一些高成本油气开采也将中止。这可能会在5至7年后推动国际油价报复性反弹,届时能源消费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最受关注和具影响力的国际大宗产品和战略物资。油价问题既是经济和贸易问题,也不乏国际政治的交锋和暗算。对中国等主要消费国来说,油价不管高低,需求都是刚性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利用好有利形势,才能应对未来的不测风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沙特石油攻略开始奏效    2016年07月20日
  • ·低油价能让产油方撑多久    2016年03月28日
  • ·油价最恐慌的时候或已过去    2016年03月18日
  • ·警惕低油价引发流动性危机    2016年02月18日
  • ·与其限降油价 莫如提升油品    2016年02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