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秋种时节,有群众举报,河南省唐河县种业市场套牌、套包、制假现象严重。13日记者在实地采访时发现,十万斤假种子藏身于某国有种子站。该站拒不配合,门前的一把普通门锁,挡住了当地多个执法部门。(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十万斤假种子竟藏身于国有种子站,何尝不是种讽刺。因为,国家对于种子的生产和经营,都有严格的审核规定,必须有相应的资质才能经营销售,这点作为国有种子站的每个职工一定是心知肚明,面对执法人员依据群众举报的依法检查,竟然百般刁难,暴露出的何尝不是种狗急跳墙的家贼心态。
需叩问的是,查处一件事实清楚,人赃俱获的假种子案,从举报到收缴已近一月,竟成了执法部门难于结案的老大难问题,成了一件久拖不决的“悬案”,其中是否存在利益勾兑?是否存在以权谋私的行为?虽然不得而知,却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
不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把普通门锁,竟然挡住了当地多个执法部门。这种被一把锁拒之门外的执法尴尬,暴露了执法部门的执法刚性不足,疲软有余的惰性,这虽只是个案,却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缩影,反映出当下的执法疲软生态。原因,不外乎执法人员怀有不敢为、不想为或者是怕得罪人等主观因素,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态度。可见,查处十万斤假种子案“疲软”缘于执法“缺钙”。
之所以假种子在当地长期泛滥成灾,就在于当地执法部门缺失工作责任心,缺少对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责任追究。因而,要刹住当地制假售假的嚣张气焰,还得为“疲软”的执法环境“补钙”,通过定人定岗的工作量化考核,将任务与责任挂钩,强化责任追究力度,加大不作为的处罚成本,通过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激发工作动力,让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当疲软的执法环境,通过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补钙”,打造出针尖对麦芒的敢于碰硬执法新常态,那么像查处假种子案的“疲软”,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