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生 中德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2014年10月11日 14: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聪明的商人都不会只做“一锤子”买卖。中国是“制造大国”却还不是“制造强国”。“德国技术”需要“中国市场”,“中国速度”需要“德国质量”助推,这是看得见的“利益互补”。

李克强;出访德国

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0日下午在柏林总理府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李克强表示,中德同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今年两国建立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不断增强。中德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高水平的合作共赢关系,有着广阔前景。(10月10日中国政府网)

  聪明的商人都不会只做“一锤子”买卖,而是希望与生意伙伴建立一种长远的“利益共生”关系。几乎每次李克强总理出访,都能签下一票“大单”,这次访德,两国签署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及技术合作协定总额为181亿美元。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两国建立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这预示着中德关系将会不断升级。

  “只要顺着河流走,终能发现大海”。10年间,中德高层互访至少15次,中德关系不断稳定,并趋向制度化。中德关系紧密,是因为一开始就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而且天然优势互补。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制造了世界上最精密的机械,他们的设备、器械甚至下水道都让人用得放心,比如青岛人至今仍享用着百余年前德国人留下的下水道。而人口最多的中国,劳动力富足,市场广阔,美中不足的是技术不够精湛,生产的商品美其名曰“物美价廉”,终究还是感觉品质上有“欠缺”。所以中国是“制造大国”却还不是“制造强国”。“德国技术”需要“中国市场”,“中国速度”需要“德国质量”助推,这是看得见的“利益互补”。

  过去20年,中德贸易额翻了12倍,德国成为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当然,有合作就会有摩擦。优良的品质是“德国制造”畅销海外的原因,一些德企担心,中国人的山寨能力过于强大,可能会使德企在品牌保护、产品专利方面的权益受到损害。其实,这个问题李克强总理已有明确回答,“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中国会努力简化市场准入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德国企业和其他外国企业创造公平、透明和规范的市场秩序。”

  事实上,新一届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简政放权,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市场经济畅通无阻,用技术创新刺激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避免固步自封的发展瓶颈。

  目前,中德两国都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的发展契机。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将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全力打造中德关系升级版

     总理访欧,为何凸显“高铁关键词”?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