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联储将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耶伦的维稳术

2014年09月23日 07: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美联储将于10月底结束近六年的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内外对于何时启动首次加息的争论日益升温,但这并没有打乱美联储主席耶伦扩大就业的既定政策步伐。在刚刚结束的9月份货币政策例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耶伦重申美国就业市场并未完全复苏,美联储在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仍将维持超低利率相当一段时间,并不急于提前启动加息。

  观察人士认为,耶伦的成长经历、学术背景和领导风格意味着她比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更为关注失业问题,更加愿意采用强力的宽松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对通胀的容忍度也更高,推迟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耶伦在今年2月就任美联储主席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就是探讨失业问题,解释美联储如何能够促进就业市场更强劲复苏。她在演讲中特别讲述了三个芝加哥蓝领工人失业的故事,揭示抽象的失业率统计数字背后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她在后来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说,她想借此传递的信号是,解决失业问题是美联储的使命之一,虽然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但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是帮助普通民众而不是华尔街。

  对于广大的美国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这场金融危机远未结束,由于收入持续下滑,他们并未切身感受到美国经济已然复苏。美联储日前公布的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2010至2013年间,美国经济平均增长2.1%,但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下降5%,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生活在最底层的2500万美国人家庭财富净值的中值仅为6400美元。

  经济危机对普遍民众的影响、经济危机与金融体系的关联、经济政策如何帮助普通人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耶伦的脑海并伴随其成长生涯。1946年,耶伦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位家庭医生,母亲个是对金融有兴趣的小学教师。耶伦的父母都曾经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磨砺,这也影响到她思考世界的方式。她后来选择进入布朗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并师从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学习研究经济政策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福利。

  上世纪8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耶伦和她的丈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都对研究失业问题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们对失业现象的原因、机制和对策以及经济衰退时期就业市场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粘性的存在使得货币刺激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耶伦开始从单纯的学术研究走向美联储政策实践,坚信美联储可以为促进就业做得更多。1994年至1997年,她被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4年至2010年,担任旧金山地区储备银行行长;2010年,出任美联储副主席,成为伯南克的得力助手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之一;2013年10月,被奥巴马总统提名为新的美联储掌门人。

  耶伦继承了伯南克鼓励美联储内部公开辩论和决策时寻求广泛共识的做法,但她比伯南克更显强硬,更愿意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近几个月来,尽管不少“鹰派”官员强调美国就业市场已大幅改善,呼吁美联储提早考虑加息;但耶伦仍反复强调,美国就业市场并未完全复苏,仍然有太多求职人员找不到工作。她指出,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8月份失业率为6.1%,远高于美联储官员所预计的5.2%至5.5%的长期正常水平。

  耶伦多次强调,当就业市场远未充分复苏,而通胀率又低于2%的目标时,美联储应将扩大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根据美联储的最新季度经济预测,未来三年美国失业率将逐步下降,同时通胀率将一直保持在2%以下,这意味着美联储可以在不引发通胀的情况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何时启动加息,耶伦持尤为谨慎的态度,称一切取决于美国经济形势发展。她强调,受金融危机影响,那些阻碍美国经济增长的“逆风”因素只能缓慢消退,加之美国家庭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及以往会抑制消费支出,美国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比正常时期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撑。

  这意味着美联储过早加息的成本要高于较晚加息的成本,对于耶伦来说,她更加愿意应对通胀而不是另一场经济衰退。她希望,当美联储启动加息时,美国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已恢复到令其满意的程度,足以承受收紧货币政策的冲击。               (高攀)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联储“不确定”凸显谨慎心态    2016年07月13日
  • ·美联储年内加息概率或降低    2016年06月29日
  • ·耶伦的鹰派气势哪去了?    2016年06月23日
  • ·美联储加息只能“小步慢跑”    2016年06月21日
  • ·美联储按兵不动在等什么    2016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