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元区量化宽松的无奈与无常

2014年09月10日 08:12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9月4日,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宣布将欧洲央行的附买回利率从0.15%下调至0.05%,并将商业银行在欧洲央行存款的利率下调至-0.2%。更重要的是,他表示欧洲央行将开始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此举意味着,他放弃常规货币政策,欧版量化宽松呼之欲出。

  美中日都遭遇到了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困扰。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但去量化宽松,依然采取渐渐取消的方式。对于常态货币政策,美联储主席耶伦也不敢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中国采取的是调结构的系统改革方式,货币政策上还是谨小慎微。日本很大胆,“安倍经济学”射出了去通缩的“三支箭”,外加提高消费税。

  欧洲的英国和欧元区大不相同。前者因为货币单一的物理防火墙,英国经济并未受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深重波及,加之英国坚守本国的“货币主权”底线,采用更为高效和执行力的货币宽松政策,英国经济也恢复到危机前的高点。

  欧元区经济表现失常,可以说是糟糕。8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迎来13个月的新低点(50.7),这远远低于降低欧元区失业率的标准。此外,欧元区8月份的通胀率降至0.3%,相当于欧洲央行2%目前的1/7。欧元区的经济已经陷入停滞状态,难以实现年度1%增长和通胀率达到7%的目标值。

  欧元区萎靡的工厂产出,以及受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的冲击,经济制裁方和被制裁方可谓多败俱伤。从德国到法国和意大利,都深受其害。当然,除了外部因素,欧元区的内源因素才是主因。“欧猪五国”固然不再沆瀣于危机煎熬中,但其实体经济和财政赤字并无多少改观。成员国内部由于利益因素的纷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对于统一货币政策很难形成共识。因而,虽然欧洲央行(ECB)很早就意识到实施量化宽松是解决欧洲危机的王道,但囿于区内纷杂的争议,欧洲央行在此问题上变得犹豫不决,只是采取降息的保守疗法。欧洲央行耗费了宝贵的时间成本,也眼看着美英日等伙伴通过量化宽松实现了现实可见的经济复苏。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失去了耐心。此举被9月5日的《金融时报》社论形容为“德拉吉调转枪口抗通缩”。对他而言,传统的货币手段已经被用到极致,但效果寥寥。他要有所作为,除了在利率层面继续挖潜,亦开始使用非传统手段刺激欧元区经济。按照他的计划,10月份欧洲央行将开始购买“资产担保债券(ABS)”。这离欧洲央行大规模购买市场上的国债等资产,只有一步之遥。欧版量化宽松呼之欲出。

  看得出,从从一再降息到购买有担保的债权,作为欧洲央行行长的他,显然被太多的因素而掣肘。即使这轮离量化宽松最近的复方刺激政策,也还是在欧元区内部引起了争论。欧元区老大德国和南欧国家的态度就不一致。但从美日经验和欧元区的现实看,只有量化宽松一种选择。欧元区各国,也只能按照这种节奏,开动欧元印钞机,让欧元流动性蓬勃起来,形成欧元贬值“进行时”。通胀可怕,通缩也是大敌,德拉吉虽有保留但已经是奋不顾身的治疗通缩之策,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无论是美国和英国量化宽松后的加息,抑或日本“安倍经济学”的“持续放箭”,也包括中国的深化改革,其实都为了一个目标,维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

  欧版量化宽松虽差一步,但已经在全球市场形成涟漪效应。欧元兑美元跌至约1.3,欧元兑人民币将进入“7时代”。美国对此表现谨慎,中国要求欧洲实施“负责任”的货币政策。负面影响是,这一举措恐在全球引发争相贬值的货币战。好的一面是,欧元区经济若能从停滞到复苏,全球复苏的基本面将大大改善。

  但是强刺激带来的副作用是显然的。欧元区不像美日英经济体,内部矛盾大,执行力有差异,就怕出现区内刺激成效相互抵消的尴尬。德拉吉的前路还有不少艰难险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希腊危机不足以终结欧元区    2015年08月13日
  • ·希腊妥协,欧元区躲过解体劫    2015年02月27日
  • ·欧元区难解结构性困境    2015年01月05日
  • ·欧元区单一清算机制矛盾多    2014年0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