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政许可事项取消 “后门”要关严

2014年08月26日 07:47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权力瘦身、简政放权,不可谓不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简政放权代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也喊了这么多年,且每一届政府重大改革举措,从始至终也都有这一必选项——持续深化推进,未敢懈怠。

  这些年的相关改革成效,若单从统计学意义上讲,貌似还不错,至少数字亮眼,外表光鲜:“江苏省行政审批项目减少2/3”;“河南省级行政审批十几年来由2706项减少为378项”;“成都市行政审批:项目减少9成”……而这只是在百度键入“行政审批 减少多少项”等关键字后,首页蹦出的代表性新闻标题。

  可惜,老百姓都不是活在和谐的《新闻联播》或伟光正的官方通稿里的。现实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就在于官方统计学意义上的改革成效,多半与民众的现实痛感,有出入甚至相悖逆。就以审批之痛而言,哪怕数字统计上,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得再多,似乎民众或企业法人,在现实中完全无感,相反甚至会有“取而未消,只增不减”之感。

  这是民众的幻觉吗?显然不是。因为这是事实。而且,别说从生到死,人在“证”途、困囧一生的民众对此有切肤之感,就是那些在简政放权报告中数字光鲜、表现抢眼的官方机构,也自知数字背后的水分。更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昨日新闻“中编办:明年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 不再开后门”,再次引起关注。(8月24日《南方都市报》)

  甚至,连这都不算新闻,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就曾发文指出,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次不过是在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上重申强调而已。

  这里的“非行政许可”其实很值得注意。它其实有些像神怪小说里能收仙伏魔、法力无边、内存无限的“乾坤袋”。它是个万能筐,啥都可以装。就如之前提到的,很多本是在“行政许”范畴内,还算“有法可依”的行政审批项目,虽在简政放权运动中被从纸面上取消了,但现实中并未真正消失,就是因为改妆易容之后,被归入“非行政许可”范畴。

  一旦被纳入“非行政许可”乾坤袋,那就滋润逍遥了。简直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法外特权,是否需要审批、何种审批程序,流程中产生何种费用,收费标准,等等都有了超级自由裁量权,且全凭这一审批链条中各司各部的“个体好恶”和“心情好坏”。

  “非行政许可”的可恶之处就在于就在于这个万能的“非”字,这一个否定式的冠头,就表示它本不在循章守法的行政序列,无法可依,又“因地制宜”,让你的维权无所依凭,更加艰难。而且,这种随心所欲的肆意性也让行政权力运行的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对应个体命运,就是“办证”跑断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应企业法人,则会无形增加社会经济整体运行成本,抑制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而让传统的行政审批等权力之手伸得太长,甚至伸过界,强行审批,不但阻挠经济活力,反而会催生寻租腐败的土壤。

  而现在中央再次强调“所有的非行政许可事项都将被消灭,不再开后门”。虽表示“取消是原则”,但也有“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的缓冲之举。希望调整不会成为“制度后门”。后门要关严焊死,就必须仅仅缚绑住行政干预的权力之手。毕竟,不管是彻底关闭“非行政许可”的后门,还是持续减少行政审批,这都是对相关部门核心权力的剥夺,对了他们的蛋糕。如何保证不会遭遇反弹甚至利益集团的反扑,就看“限权”之手是否强硬果敢,而这检验着有改革的诚意与决心。否则,“关一扇门又开无数扇窗”的恶性循环,仍难禁绝。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