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韩”新波 公共辩论的界限

2014年08月21日 15: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晏佳伟  

  很多人都以为当年方舟子、麦田等人质疑作家韩寒背后有“代笔”的口水仗已经翻篇,没想到,在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狂揽6亿多元票房后,一篇3300余字的“倒韩檄文”,再度激起了人们对那桩“陈年旧事”的关注与激辩。

  8月19日,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刊载了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撰写的长文《“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文章分3部分,有人说看小标题就能让人想到作者撰文时的“咬牙切齿”——《后会无期》:遮掩欲望的猥琐青春;“天才韩寒”:一个辍学生假造的文化骗局;“韩寒”: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

  从批判《后会无期》的电影“猥琐”,到重提尚无定论的“代笔门”,再到批判韩寒身上“公知”的标签,这篇评论被看成是近年来笔伐韩寒的集大成者。新京报评论员@西坡对此评论称,“批斗文风已在公共空间过时了”;时评人@韩浩月则认为,肖鹰的文章犯了一个批评家所能犯的所有错误,“批评家应尽量客观、理性、稳重,不带个人好恶,实在没办法要凸显个人立场,那也要努力克制情绪。情绪泛滥会让其批评的出发点令人怀疑,迂腐的文风会让批评的力量遁于无形。”

  值得注意的是,肖鹰的文章出人意料地将韩寒事件提升到了“反腐败”的高度——“着眼于反腐治国,‘假造天才作家韩寒’的最后查证,不仅将坐实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也当是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的一个关键契机。”这种“高度”,再加上文章发表于正牌央媒,不少人都怀疑这篇文章背后有“玄机”。不过,中青报内部人士透露,肖鹰一文是该版另一篇稿件被撤后才紧急替换的。

  或许是为反驳网上的诸多猜测,@中国青年报当天中午迅速刊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的评论《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倒韩》;傍晚,中青报评论部微信公号“海运仓参考”也登出一篇《韩寒之争的背后,没那么多“阴谋”》,称“任何的偷换概念、动机之争、阴谋之论,都会破坏我们对问题的讨论,进而侵犯大众说话的权利。”这两篇文章,在20日评论版以“双头条”的方式呈现。

  19日深夜,已于上月离职的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前主编@陈娉舒发布微博回应:“1.我认为以中青报63年的业务美誉度,刊发此类劣质评论是个失误;2.韩寒乃至任何人均可批评,但需有理有据就事论事;3.该文无任何上级授意;4.个人好恶不应表现在职务行为中;5.如韩寒有反驳文章,希望中青报刊登。”

  在“方韩大战”中吸取了教训的韩寒,显然不会立即撰文回应,否则会让自己再度深陷舆论泥沼。不过,@澎湃新闻第一时间联系了双方当事人,韩寒颇有感触地说了句“今天符合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把我捧到天上去;明天可能没有符合他们的利益,人家就把你踩到脚下”;肖鹰则强调自己是看过《后会无期》后“主动向中青报投稿,无人授意”,站出来批韩寒是“因为中国批评界无底线的懦弱”。

  有趣的是,不少网友都翻出了肖鹰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韩寒的溢美之词——“韩寒是一位很好的社会批评家,其出色程度远超过他作为作家的表现”,“郭敬明抄袭,韩寒反郭敬明抄袭,同是‘80后’,两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科幻作家@韩松将肖鹰的“倒戈”定性为“代际之战”——肖鹰和韩寒相差整整20岁,这对于前者来说是最沮丧的,最看不得的,“有些老人不仅仅是对年轻一代的话语体系不熟悉,而更是憎恶”。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则认为,“《后会无期》吸金6亿元,一次性消费完,动了文坛外许多人奶酪”才是招祸之因。

  尽管舆论风向明显偏向于韩寒一方,仍有人挺身而出,为肖鹰的“发声权利”作辩护。网友@伯特利荔枝丝就毫不认为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责韩寒是所谓“大字报”:“为什么要说这种批评是搞文革作风?如果不服,从专业上反驳和商榷都是一种进步。但我看到的是这么多人反过来骂肖鹰文革做派,抵制批评。”

  作为一个旗帜性的公共人物和青年偶像,围绕着韩寒的争议必然不会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争议、有争鸣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正如@西坡所言,真正值得忧心的,是这起舆论风波或许再次证明,如今很多人都还没有掌握公共辩论的基本规则,还不懂得如何用更体面、更高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