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比不上美国同行 怎么看?

2014年07月20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谭浩俊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无论在上市过程中还是在上市以后的经营活动中,都得到了政府大量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的上市,更是动用了几千亿纳税人的钱。这样产生的效益,难道也能算高管们的能力吗?这样的上市公司,其高管有资格享受高额薪酬吗?
中美高管薪酬
  资料图片:中国平安最高年薪的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来源:吴军/东方IC

  近日,有媒体对中美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尽管已经不低,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且美国上市公司高管与员工之间的薪酬比,也要远大于中国,美国的“贫富差距”更加严重。相关资料显示,美国道琼斯指数成份股上市公司当中,绝大部分主席/首席执行官2013年的收入都超过了1000万美元。其中,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知名公司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收入都在2000万美元左右。

  相反,中国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上市公司中,2013年每家公司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平均每人为193.45万元,其中最高的是中国平安,前三名高管人均收入是1088.6万元。即便如此,中国平安最高年薪的首席投资官陈德贤税前也就1268.43万元,只有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蒙的十分之一。

  如果单纯地进行这样的比较,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确实很“低”,“低”得应当为他们叫屈、为他们呐喊。但是,如果与国情联系起来,所谓的“低”,就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了。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垄断行业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无法与美国上市公司相比的。而且,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非薪酬性收入、灰色收入等,也是美国上市公司高管无法相比的。

  美国的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全部来自于市场。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纳入到上证50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是在政策的袒护下生存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经历市场的打拼和砺练,有“不劳而获”之嫌。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从来没从事过经济工作和企业工作的官员,也能到企业十分轻松地担任高管。

  以银行业为例,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信贷规模和利润就出现了那么大的变化,难道是银行自身能力的体现吗?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吗?别的不说,仅政府投融资平台,就给了银行坐享巨额政绩和利润的空间,再加上开发企业、大型国有企业,银行的经营还有多少含金量可言?

  而一旦企业出现还贷风险,银行又能够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逼迫地方政府出手相救,为银行防范风险。这样的经营方式,其高管有什么资格和条件享受高额薪酬?

  类似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身上同样存在。尤其是垄断企业,就更没有多少市场含金量可言了,就更加不应当与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薪酬对比了。就算是民营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也难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一方面,中国的民营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结构和股份制结构,所谓的股份合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上市捞钱的需要,实际上都是大股东说了算,其他股东几乎没有话语权,而且其他股东中亲属、子女等关系户还占了一定比例。正因为如此,薪酬高低根本不是高管价值的体现,而是大股东做出的象征性表示。反观美国的上市公司,相对就要规范得多,其高管薪酬是严格按制度、法律等确定的,也充分展现了高管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上市公司,无论在上市过程中还是在上市以后的经营活动中,都得到了政府大量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的上市,更是动用了几千亿纳税人的钱。这样产生的效益,难道也能算高管们的能力吗?这样的上市公司,其高管有资格享受高额薪酬吗?

  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以两倍于美国的货币资金代价创造相同的社会财富,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难道不应当反思?还有理由与美国上市公司高管在薪酬上攀比吗?

  所以,对中美两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差距问题,应当全面地分析和看待,不宜只比较绝对值,却不分析经营难度和生存压力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许一力:国企高管们的薪酬由谁决定?

     如何进行高管薪酬治理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