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将促使国际金融机构变革

2014年07月18日 09:27   来源:中国网   高望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同时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规模也将达1000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金砖国家的合作和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一个不同的水平。这确实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里程碑。

  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国际储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彼此间的贸易额占全球的17%。不过金砖国家的金融权利与此相比却严重不足。据统计,在世界银行,“金砖国家”总共只有13%的投票权,而美国一家就占1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砖国家”表决权的总和不过11%,而美国却拥有近17%。因此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着替代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部分功能的意味。如果未来运转顺利,将促使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进行自我变革。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从性质和功能上说,是金砖国家合作的政策性银行,应对的是国家境内大型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长周期资金支持。从更大的角度说,对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其实就是对金砖国家的稳增长起到兜底作用。近年来,金砖国家的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做世界经济稳定之锚意义就在于此。

  从2010-2011年,相对于低迷的西方经济体,金砖国家经济表现得十分靓丽,被称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特别是巴西和印度,增速大有逼近和赶超中国之势,不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当时,大量热钱涌入新兴市场寻找投资机会,不断抬高了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水平。不过,这种态势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美元大幅度流回美国,造成了新兴市场资金短缺,同时推高了本国的通胀。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经济相继陷入了困境,在2013年经济增长率都不足4%。

  面对这样的形势,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就显得尤为及时。它们能够尽可能地聚集五国优势,减缓外界特别是美元汇率、利率大幅波动对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实现金融稳定。金砖国家面临的形势各不相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乏力,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却不得不投资低收益的美国国债。而俄罗斯、巴西都是资源型大国,基础设施却年久失修,严重老化,但苦于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大规模改造。印度和南非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金砖国家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今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这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利于实现这些国家产业升级。

  有媒体评论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标志全球最重要的五个新兴经济体开始采取实质的措施挑战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霸权。这稍微有点言过其实。由于五个国家的货币都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国际化,因此使用美元仍然是较为现实,也是各国都能接受的选择,这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美元注资就可以看出。不过把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将有助于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国际化。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