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提升中希经贸合作

2014年06月20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希腊摆脱债务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中资企业在希腊创造了近2000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中希投资合作可望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中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中,希腊作为中欧贸易物流的枢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和希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中希两国又本着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精神,深挖合作潜力,携手应对挑战,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大文明古国成为文明多样性世界合作的典范。

  自1972年建交以来,中希关系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增强。2006年,中希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揭开了双边关系新篇章。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予以同情和支持,通过强化合作支持希腊应对危机的努力,并呼吁国际社会向希腊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希腊摆脱债务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两国合作中,中国一贯奉行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主张国家间各领域交流合作应符合彼此的长期发展利益,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近年来,两国最受称道的是在世界经济低迷中逆势而上的中远集团比雷埃夫斯港码头公司项目。截至2012年底,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75万标箱,是2010年的近4倍。该公司不仅为当地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还通过努力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希腊社会形成了“中远好、中国好”的良好舆论氛围。

  中远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现在中兴、华为等中资企业也在希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资企业在希腊投资存量为598万美元,比2009年底增长2.55倍。中资企业在希腊业已创造了近2000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未来随着两国交往的进一步深化,中资企业将对希腊经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希腊正在实施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对象包括港口、机场、铁路、公路、水务公司等。根据2013年4月希腊与“三驾马车”达成的协议,希腊私有化改革将持续到2022年。中国企业在希腊私有化改革之初即积极参与,凭借先行一步的优势,中希投资合作可望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

  过去几年,希腊饱受债务危机之困,给中国与希腊的贸易往来带来不利影响。2013年,中国与希腊双边贸易额为36.5亿美元,尚未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不过,随着希腊经济逐渐走向复苏,中希贸易往来正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中国正在努力扩大希腊橄榄油、葡萄酒等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进口,使双边贸易在发展中趋向平衡。对于两国领导人提出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0亿美元的目标,中希两国均充满信心。

  海运是希腊和中国经贸合作的支柱性产业,是联系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纽带。希腊扼守地中海海运要道,其港口、机场与铁路纵贯欧洲。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希腊成为中国与欧洲经贸交往的天然门户,可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提供多样化的物流选择。在中欧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中,希腊作为中欧贸易物流的枢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希腊就活跃在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公元前4世纪,中国丝绸就已经输往希腊,希腊人民曾给中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丝之国”。如今,希腊正积极响应中国的倡议,致力于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一带一路”必将为中希两国全方位拓展经贸合作带来难得新机遇。(经济日报记者 陈建)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