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观点PK:出租车该不该装摄像头?

2014年06月06日 07:23   来源:广州日报   

  今年4月份,广州小部分出租车上,曾经试验性安装了前后摄像头,记者日前获悉,这部分试验性摄像头疑因涉及隐私问题,已被全部拆除。出租车装摄像头利弊几何?该如何走出争议?

  支持

  出租车装摄像头,从保护乘客利益的角度来说,利大于弊。现实中的一些纠纷案例说明,在目前情况下,出租车内的确需要一位“判官”。比如乘客将随身物品丢在了出租车上,事后找到司机时,司机又称没有捡到,有了摄像头就可以通过调取视频资料来判断是非。

  至于有些人所说的装摄像头涉及侵犯隐私的问题,就有些小题大做了。首先,自2009年起实行的《广东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中规定: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车辆和客轮等公共交通工具,应当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出租车显然属于客运车辆的一种,安装摄像头“应当”。

  进一步讲,在任何场合个人都享有隐私权,关键之处在于摄像头的安装有没有让公众知情。如果官方已经公开说明出租车已装摄像头,则尽到了告知义务,当事人愿意选择乘坐出租车,那就相当于自愿让渡部分隐私权。说随意点,谁会把出租车当自己家,什么事都敢做,什么话都敢说?只要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合适,不会拍到私密部位,就没有什么不妥。

  是否应该装摄像头,不妨通过司机随机派送调查问卷、委托社会组织开展调研等方式征询公众意见,匆匆试水又匆匆下马,实在不妥。 (李光金)

  反对

  坦白说,如今的公共空间,星罗密布的“第三只眼”已经让人防不胜防。在摄像头管理混乱,录像把关不严的背景下,多一个摄像头,人们难免多一分担忧。的士上装了摄像头,不仅乘客不自在,而且不少的哥同样表示不喜欢在摄像头的“监视”下工作。

  在规范不到位的时候,增加摄像头,民众难免疑虑多多:失窃发生后,乘客能否自主调看录像?录像若遗失或遭不当利用,谁来担责?在相关问题没有明确告知公众前,随便加装电子眼难以服众。

  眼下,不少机构企业对安装摄像头跃跃欲试,而相关法律及管理的空白让人“心惊惊”。其实,早在2006年省“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给“电子眼”立法。目前该领域的问题仍清晰可见。一方面,摄像头的准入门槛、监控范围、录像保存等标准亟待规范;另一方面,涉及利益部门多,既有公安、交通、城管等政府部门,又有社会组织、私人企业。如何统一管理,避免陷入群龙无首之境,也是棘手问题。所以,在没厘清相关问题前,别动辄安装摄像头。

  (厂佳)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