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大学生自称扶老太被讹反转:离不开摄像头的社会是可怕的

2015年09月17日 06:59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近日,安徽淮南一名女大学生自称扶老太被讹,因现场处于监控死角,她在微博发帖寻找目击证人以证清白,不久有网友回复称愿意为其作证,但在此事的最新进展中,有3名目击证人称女大学生曾承认撞了老太太。

  又见疑似扶老人“被讹”事件,在微博传播力的推动下,原本并不复杂的一起纠纷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仅女大学生和老太太家属各执一词,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事情经过描述,在监控无法提供有效证据的情况下,相继出现的证人做出的证言也互相矛盾,令事件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目前,淮南警方尚未给出最终调查结果,究竟孰是孰非还“说不清”。但就现有的条件来看,由于线索断在了监控这个关键环节,对事实的调查似乎就此陷入了僵局。换言之,一旦最有希望留下“铁证”的摄像头没有捕捉到现场画面,即使找到更多目击者,似乎都很难改变此事陷入“罗生门”的困境。

  到底老太太是怎样受的伤,女大学生有没有碰撞到她,当事者之中必然有人隐瞒了实情,这只是基于逻辑所能下的判断,网络上的各种讨论与推测也都只能止步于此。遗憾的是,随着摄像头这一公正的监视器的失效,事件真相的揭示就只能回归最基本的“证言”,而不再关乎技术。然而,让人说真话却好像变得越来越难,对信任危机的反复讨论一再触碰到当前社会道德良心的敏感议题,这本身就引人深思。

  近年来,社会上时常发生一些影响较大又始终真相不明的事件。对此,很多人呼吁要动用技术手段取证,用拍视频和设监控等办法保障公正,日益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也的确能在很多时候派上大用场,对摄像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仿佛没了摄像头就无所适从。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有些公共事件中,在一些关键时刻和关键环节,摄像头总是恰当地出现故障。

  摄像头固然能派上大用场,但值得警惕的是,被摄像头“监视”习惯之后,一些人似乎掌握了一套行为模式:在被“观看”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越矩,可一旦脱离了监控的视线,就变得毫无顾忌,甚至丧失底线。令人担心的是,离开了摄像头,有人就可能忘记了摸着良心讲话,为了逃脱责任而毫无愧色地说谎,甚至为自己得以颠倒黑白而沾沾自喜——一个社会少了摄像头就是非不分,真相难求,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丧失令人不寒而栗。

  摄像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监视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监控设备的使用只是维护治安和司法取证手段的一种补充,对于情况复杂的现实生活而言,摄像头无力充当全能之眼。那些隐蔽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也许没有摄像头,但不能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约束。摄像头所扮演的,其实相当于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而这种监督的更大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威慑,而是让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人的道德良知就是维护社会运行的重要柔性力量,是法律和摄像头都无法取代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