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罚吃剩饭”成为机关食堂常态

2014年06月05日 07:41   来源:红网   晴川

  一年前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机关食堂安装了监控探头,员工被发现剩饭剩菜,会被处室负责人约谈。3日中午,该食堂一位女士因餐盘中剩了半个窝窝头,被站岗的团委书记田鹏“罚回去吃干净”。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该食堂发现,中午约370人就餐,最后餐盘中有明显剩饭剩菜的不到10人。认同该食堂的餐厨垃圾也因此从百余斤减至约20斤,食材采购量也得以大幅减少。(6月4日《北京青年报》)

  机关食堂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而且不少地方还采取“自助餐”形式,这就给浪费带来了空间。这家食堂装上电子探头,对浪费实时监控,并对被“抓现行”的干部“罚回去吃干净剩饭”,如此真枪实干不留情面,可谓效果神奇,堪称遏制机关食堂“舌尖上的浪费”的“撒手锏”。

  有人说,国民浪费是因为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有了浪费资本。此言大谬,从本质而言,浪费与口袋是鼓是瘪并没有必然关系,很大程度上,它不过是一种应该被彻底改变的生活陋习。而这个陋习,不仅普通百姓有,机关干部同样也有,甚至更烈。虽然自去年中央发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备受诟病的公款吃喝之风得以有效遏制,但浪费现象并未绝迹,有些地方甚至还很严重。据去年央视1月23日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机关食堂浪费虽非主流,但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节约资源,小账不可不细算。一家食堂浪费如此,全国那么多机关食堂,造成多大的浪费可想而知。

  浪费陋习,改变殊为不易。一方面,需要多做宣传,在全民范围形成浪费可耻印象;另一方面,更要有具体措施,长期抓,反复抓,让浪费者付出代价。尤其是公家公职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背后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做好了,对社会道德风气无疑会起到一种引导和激励作用。

  罚干部将剩饭菜吃干净,表面上节省了粮食,骨子里却传递出了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吃饭理念;形式上是强化节约意识,在内容上更是大有深意。“船翻因奢,俭能养德”,谁能说这不是为今后的为官之路填平陷阱呢?何况,严禁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本来也是去年种种规定之内容。拿机关干部开刀,向浪费陋习宣战,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职责所在。理解其中的关爱和良苦用心,就该心存感激才是,而不该因一时难堪而“悻悻然”。

  遏制浪费需全民参与,且不留死角。期待这样的创新举措能在其他地方得到推广,并延伸到社会角角落落,成为常态。有镜子才能自我观照,见贤思齐,并慢慢形成习惯,最终让“浪费可耻、节俭光荣”走进灵魂。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