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访华带回了什么?

2014年05月22日 08:22   来源:中国网   陶短房

  在5月20日启程访华前和访华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不止一次表示,目前中俄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仅从习普会本身而言,这一评价也并不为过:此番在上海的会晤,是一年来两人第七次谋面,这本身就表明,中俄两国在许多层面、领域,存在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利益。

  5.20会晤后,中俄两国发表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声明中,这一“历史最好时期”的两国关系,被定位为“新型国家关系”。

  和2010年确立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不同,此次的联合声明不仅谈到双边关系、两国合作,也更多谈到国际热点、第三方事物,这和4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海外利益增加,以及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力图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有关,也和4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两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有所发展不无关系。这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两国不仅在双边关系上会加强互动,增进合作,也会在一些国际热点和共同关心的第三方事务上寻求更多合作和共识。

  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领域,两国都感受到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压力,希望、需要“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作为拥有地球上最长共同陆地边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都希望,这段共同边界,能成为可供倚靠的“安全侧翼”,好让自己腾出视野和手脚,心无旁骛地面对真正的挑战。

  在经济领域,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中最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着艰难的经济结构转型,传统的欧美市场不仅复苏进程缓慢,而且存在诸多贸易壁垒、纠纷,资源来源渠道和市场、资本输出渠道的多元化,是提升“经济安全”级别的必须;而对于俄罗斯而言,“能源经济”既难以为继,也非这个昔日超级大国之所长期甘心,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投资、市场和各项必需品来源,又在乌克兰危机后、欧美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制裁,和各国投资者对俄罗斯投资市场的“差评”下变得难获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彼此间经济领域合作,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也应看到,“新型国家关系”并非同盟关系。

  在许多相互关心的问题上,双方采取了“求同存异,各自表述”的方法,如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国坚持了一贯立场,而并没有“选边站”;在一系列中方所关心的地缘政治敏感话题方面,联合声明也仅用“涉及核心利益”和“继续相互坚定支持”等概念性语言加以阐述。

  在经贸领域,双方谈及多项合作话题,但外界最关心的一些实质性话题,如中俄天然气协定等,仍未能踢出曾被多次预言的“临门一脚”,许多具体合作意向也并非新鲜话题,而是近年来历次双边高层互动都会不同程度提到的,这种反反复复本身,就表明双方的经贸合作、互信,仍有许多潜力可挖。

  中俄两国都是有抱负的大国,既有许多共识,也不免存在意见和利益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在一些方面可能出现竞争局面,这样的两个大国可以合作,可以成为互通有无的朋友、伙伴,却未必能成为在各项事务上同进退、共利害的盟友。

  在最新联合声明中多次提及了“务实合作”,即既要加强合作,又要将这种合作定位在“务实”、即符合双方现实利益的前提上,这种“是好伙伴、但不是盟友”的关系,应该就是“新型国家关系”的现实定位。这种基于利益和显示的“新型国家关系”定位,应该就是普京此行,所带回的最大收获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