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常艳军:谁来告诉投资者信托是什么

2014年05月21日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信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专业人士可能会给出一个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而在有的投资者眼里,信托或许就是一个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与当前11.73万亿元资产规模相对应的,是信托业较低的社会认知度。信托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有多大?信托管理的结构和流程是什么样?信托制度有什么价值和优势?信托业的发展和沿革又如何?多数投资者的认识仍较模糊。

  曾几何时,信托产品收益高得让人羡慕嫉妒恨;如今信托风险个案频出,又让人惊呼“信托怎么了”。不管是羡慕还是质疑,人们对信托的认识好似“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没有谁来系统、全面地告诉投资者到底什么是信托。可以说,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目前信托业的短板还比较明显。

  从5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信托产品投资门槛的变化,折射出行业对合格投资者的定位。《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于合格投资者的描述,也是“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计划相应风险的人”。

  识别、判断信托计划相应风险,不能仅靠投资者自己。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一般投资者很难深入了解。同时,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环境下,信托公司有义务去教育、引导和帮助投资者。

  目前,信托公司对于投资者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比如开展定期讲座,利用公司网站、微信普及一些信托常识等,但大多是顺带而为,缺乏系统性。对于从哪些方面进行投资者教育,还需要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安排,由相关部门去推进。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也不能把投资者教育仅仅作为信托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相比之下,证券行业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做得相对成熟和规范,不仅有专项资金、专门机构,以及投资者教育相关的工作报告,还有相应的评估体系。

  同时,投资者教育也不能单靠信托公司,还需要监管层和行业协会从更高层面进行引导和推动。比如,从政策法规、社会舆论、公司内控制度乃至信托项目等各个层面,系统、持续地推进投资者教育。目前,信托业还处在起步期,相关的立法和司法环境欠成熟,其防范、控制、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其中风险非常必要。不管信托的投资者教育包括怎样丰富的内容,充分的风险揭示或许仅仅是底线。(经济日报记者 常艳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