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南京大学调查了“学校对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多选题,50.5%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不够”,其次是“校友资源利用不足”(48.6%),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45.8%)。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够”。(5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并非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就万事大吉,学校还应该在就业指导上“扶上马送一程”。
很显然,硕士生“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毕业不就业,宅家啃老”,大学生毕业“宅”死家中,农妇不满儿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喝农药自杀……不是我们所要的结果,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
与此相反,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南开在就业中心做过助管的同学,无论所学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找的工作都相对理想。学校不仅要传道授业,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更应该为学生的终生着想。
无论所学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找的工作都相对理想。这与南开大学对就业指导的投入不无关系。他们不仅做到了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而且针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比较规范的、职业发展方面的咨询,使学生在做助管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变得更强,对用人单位了解更多,从而发现自身的欠缺,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充分发挥了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可惜的是,不少高校,对就业师资专业性的认识不够重视,虽然现在就业已经走向市场双向选择了,其思维还停留在计划分配时期,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是“从后勤处调到就业中心”,就业工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仅做不到专职、专业,其专业程度还不如“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结果就业中心是“铁打的”,学生和辅导员则是“流水的”。
因此,不少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仅缺乏对外界需求的认知,或普遍缺乏自信与个人规划,甚至有的学生妄自菲薄,在迷茫中选择了继续深造,怕面对就业选择。其结果躲来躲去,待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难。也缺乏对自身的充分认识,不能实现自我教育,或好高骛远、自命不凡、自我陶醉、孤芳自赏,怀着好货不贱卖的心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宁愿宅家,也不肯“屈就”。如此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对学生家庭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学生的一切,走出校门只是人生第一步,如何走好人生路,学校不仅“扶上马”,还应该“送一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面对就业形势,改变就业指导观念,在就业教师建设上要舍得投资,使之专业化、职业化,而且在待遇方面打破晋职晋级天花板现象,更应该本着走出校门还是学校的学生之理念,予以长期的支持与关心。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