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常会遭遇就业“玻璃门”:毕业院校没优势,专业上也缺乏竞争力。是坚持“漂”在大城市,还是扎根基层、开拓新天地?相关的就业政策、用人标准,又该如何调整,帮助他们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本期微议录,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支持。微信留言中,许多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回顾了自己或朋友从基层干起的奋斗历程;不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指出了就业政策还有需要完善的空间。现将部分留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关键要在工作中成长
现在,“白领”的概念已经失去光芒,任何职业,只要做到精专,都不愁发展前景。作为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不必太挑剔,但无论做白领、蓝领还是灰领,都要保证自己能够通过这份工作获得成长,为以后的规划打下基础。二三本院校毕业生的窘境,说白了无非就是“能力不强,要求不低”,他们与名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异或许并非专业知识,而是学习态度与目标管理、自制力、勤奋等软实力的欠缺。明白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跳出“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毕业证只是块敲门砖,在职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二三本院校毕业生的起点大多不高,但只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人会在意你是从井底踏着泥土向上攀登,还是踏着黄金道路往前跑。人生的路很长,个人发展与毕业证书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关联。
(@宝宝)
放低身段从基层做起
我是一名二三本院校的工科毕业生,毕业已有五六年。我的大学同学,凡是肯动脑筋、愿意吃苦、技术过硬的,都干得不错,薪资翻倍,职位提升,变成了职场上的“香饽饽”。而那些没什么技术特长的同学,总是在不停换工作,卖保险、搞工程、开网店,到处折腾,还是在原地打转,没多少进步。像我们这种普通工科生,就是靠技术吃饭,如果不下车间,不去钻研,是永远精通不了的。现在看着不少毕业生幻想着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一步登天,我想告诉大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惟有实事求是,放低身段,从最基层做起,刻苦钻研,才能赢得未来。
(@快乐共分享)
让大学生看到上升希望
不少二三本院校大学生,虽然有能力也肯上进,却因为学校专业出身不好,连进门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虽说个人努力才是根本出路,但人才还是需要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来养成和维持,好的政策就是要让大学生看到上升的希望。对解决就业难来说,自主创业是个理想化的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就显得更加重要。多元化的就业市场、多元化的用人标准,应该是好政策考虑的出发点。就业政策和人才录用标准应当让大学生有愈战愈勇的信心,而不是让他们感到别无选择,甚至心灰意冷。社会应该给予宽容,提供让他们施展能力的多元化平台。
(@杯葛德律风)
多管齐下创造更大空间
二三本院校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却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以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人才缺口大,而他们往往难以胜任;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量高,而他们又“难以屈从”,由此加剧了就业难。
从根本上打破二三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墙”,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以经济发展拉动社会人才需求,创造更多适合二三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其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第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为二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
(@xzz)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