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独补偿”看“为民请命”之艰难

2014年05月08日 08:46   来源:红网   知风

  最近,来自全国的240余名失独父母代表进京,向国家卫计委表达“给予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国家行政补偿”的诉求。之后,卫计委答复称“没有法律依据”。那么,从法律层面看,计生政策与失独家庭之间究竟什么关系?(5月7日《新京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建顺在接受新京报访谈时表示:“虽然国家没有侵害,但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结果,那国家就要承担责任,这就是行政法上的‘结果责任’的原则,与公民权利的行使无关,只要有结果,国家就要承担责任。”这段话被媒体归纳为“国家需要对‘失独家庭’承担责任”。

  在这次“访谈”中,杨教授虽然表述了“国家需要对‘失独家庭’承担责任”的个人见解,但却用更多的“理由”为政府的担当圆说。杨教授的“计生政策与失独并无必然联系,是一种偶然结果”,就是一种立场宣示。因为,“国家需要对‘失独家庭’承担责任”,至少对作出失独补偿“没有法律依据”答复的卫计委来说,犹如当头一棒,所以,他可能想用“计生政策与失独并无必然联系”,为计生政策卸责。

  其实,这样的“转舵”是多余的。对于“失独补偿”,杨教授已经给出了法律释义——“行政补偿是指合法行为导致的损害”,那么,即使实行“失独补偿”,也无损于计生政策的合法性。然而,在强调“为谁说话”的现实语境下,杨教授可能已经意识到为弱势群体主张的压力,因此,他把“计生政策与失独并无必然联系”,当做“把一碗水端平”的唯一契机,以至于在对这种说辞的解释中,更加自相矛盾。

  4月27日《新京报》题为《卫计委回应“失独补偿”》的报道中,已经提到杨教授关于“计生政策与失独并无必然联系”的说法,我在当时的评论中,对杨教授这句话作了反驳,指出“没有人认为‘计生’政策增加了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死亡率”。现在看来,竟然被我言中。杨教授对此的解释是“计生政策和孩子去世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逻辑上的混乱,说明了杨教授在为权力“维权”时的强词夺理,不惜偷换计生政策与失独因果关系的概念。

  奇怪的是,杨教授接着又指出:“父母不幸失去一个孩子,如果还有其他孩子,痛苦可能会弱一些,如果是独生孩子,痛苦会更强烈,因为没有‘替补’,‘没有替补’是政策导致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计生政策导致“没有替补”,“没有替补”造成失独家庭,一下子否定了“计生政策与失独并无必然联系”的说法。可能杨教授又觉得什么不妥了,紧接着补了一句“而‘失独’(孩子死亡本身)和政策无关,二者要区分开”。看看,杨教授是多么的小心翼翼、诚惶诚恐。

  无须赘述,杨教授在此次“访谈”中的自相矛盾和逻辑混乱,足以让人不知所云。由此可见,即使拥有话语权的专家教授基于良心和道德底线,难得为弱势群体代言时,也顾虑重重,压力山大。哪怕是从学术的角度,发表对政府行为的看法,都不会忘了对权力的讨好和偏护。而这种畏权和“维权”意识,却普遍存在于本该畏民的公共服务阶层。杨教授在提出“国家需要对‘失独家庭’承担责任”时的语无伦次,充分显现出“为民请命”之艰难。而在这种现实语境下,也形成了他们在为既得利益团体代言时的大言不惭。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