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维权路上,假章比法律更管用?

2014年05月04日 07:47   来源:红网   徐颖璇

  河南邓州一名46岁的农妇张海新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自刻公章、制造“组织”的文件和公函为农民护地维权。一年里,假借市政府乃至“中央”名义,多次向村委会和开发商发出“红头文件”,以阻止他们的占地行为。后因漏洞百出被识破,已被警方抓捕。(5月2日《南方周末》)

  对于那些蒙受冤屈、多年上访无果的人来说,每天做梦都想着拿到“上边”的一纸公文以及上面那个红红的公章印。倘若有个“上边”的人就在你村里,为你主持公道,想必是众多农村的美好愿望。

  在常人看来,一个农妇假借地方政府乃至中央的名义盖公章、发红头文件简直是一件荒谬之极的事情。那个所谓已经备过案的公章,实质是路边小店出品,得甚至刻漏了“庄”字,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蒋集体经济组织”。而红头文件则是用歪歪扭扭的字写出来的。奇怪的是,这个假组织竟然安然无事存活了整整一年,还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是村民太无知,还是政府太无能呢?

  村委会私自出售村民集体用地,非法征收土地的事件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上访似乎成了众人的不二之选,但事实上民告官的成功案例实在屈指可数。蒋庄的村民也曾用过这个办法,从2009年到2012年间,张海新带着六位村民奔波郑州、北京等地上访,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曾经的口号“打土豪,分土地”,现在却是主谓颠倒。蒋庄集体经济组织是上访无果后没办法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但是对比起假作为真剥削的村政府,农妇创办的假“组织”办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风格更像是真政府。假组织虽然荒诞,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起码现在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村民的土地问题还有可能得到解决。

  当然,这种“无牌无证的小作坊”实在不是长久之计,错漏百出的红头文件只能唬弄一下欺弱怕強的小村官。维护农民自己的权益,说到底还是要依靠法律。但在中国,微弱的法律之光可能难以照亮偏远的农村大地。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低下,缺乏教育,不少甚至不识字,更不清楚有法律条例。其二,各地严控百姓上访,特别是异地越级上访,还没迈出家门就被堵住了,大概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如今张海新被捕,蒋庄的土地纠纷问题受到的重视,但是还有多少蒋庄,多少件土地纠纷案件需要法律的照顾和媒体的关注呢?也许我们只能盼望不久的将来真的有一个“上边”的人走进村里,倾听农民心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