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祝惠春:自主品牌车企“一个品牌”或是明智选择

2014年04月29日 07: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自主品牌进行多品牌全线出击的策略并不如意。而且,这几年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所以缩小战线,把品牌营销、产品开发等资源重新聚焦在单个品牌、重点产品上,回归“一个品牌”战略,或许是自主品牌车企的明智选择

  在近日举办的北京车展上,自主品牌行业领军者吉利宣布:回归“一个吉利”品牌,并发布新车标和3大全新产品平台。与此呼应,其他自主品牌车企的展台也没有了往届的多品牌现象,纷纷从多品牌战略回归到一个品牌战略,“一个奇瑞”、“一个比亚迪”……如此的选择,是自主品牌车企爬坡过坎中的“只做不秀”,说明自主品牌车企正进入战略调整期。

  数据显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在连续下降,不禁让人捏把汗。2013年,奇瑞销量同比下滑9%。奇瑞表示把13款不挣钱产品退市,短期会影响销售,但仍要不惜牺牲销量,将战略调整进行到底。再看比亚迪,虽说其2013年的销量达50多万辆,重回正向轨道,但比亚迪已表示,今后不会特别强调对销量考核,最重要的是把内功、核心竞争力练好。

  这样的表述似曾相识!2007年,在自主品牌车企中,吉利率先提出战略转型,并在全国经销商会议时发表“宁波宣言”,宣布“不玩价格战了!”表示要从单纯成本领先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提升。当时第一步的举措就是,砍掉了占销量七成的老车型,进行转型“长征”。2009年,吉利又经历一次战略转型,宣布品牌一分为三,发布全球鹰、帝豪和英伦3大品牌,进入多品牌战略营销阶段。彼时,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多生孩子好打架”,一些自主品牌车企推出不同定位的多个品牌,寄望市场的整体快速扩张,全线出击,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自主品牌进行多品牌全线出击的策略并不如意。这几年,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合资品牌价格、产品开发不断下探,自主品牌汽车可谓“压力山大”。所以,缩小战线,把品牌营销、产品开发等资源重新聚焦在单个品牌、重点产品上,回归“一个品牌”战略,或许是个明智选择。

  产品“花开花谢”,品牌分分合合,如果本质没有变化,能解决问题吗?这次转型能否给自主品牌汽车打一场绝地反击战?

  吉利表示,这次品牌转型的最大不同,在于全面体现一个全新的吉利品牌,核心是企业“携手沃尔沃、协同共发展”的战略开始真正发力。看来,吉利的品牌合一不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也不仅是营销体系的重新划分,核心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投资、欧洲技术、合作双赢”开始实质性体现,是吉利站到国际化层面后,技术体系、产品体系、营销体系的一个全新布局。

  自主品牌汽车长期在低端产品上与国外企业竞争,国内业界是不甘心的。华晨、奇瑞、江淮等都曾向中高端车发动过冲击,然而全都无功而返。今天,中国是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自主品牌在家门口遭遇激烈竞争,向高端化发展,打造中高端产品品牌,已迫在眉睫。中国自主品牌发展到今天,追求把车做到“与合资公司产品同一水平”,不是小打小闹就行了,也不仅是营销层面的调整,而是要毫不犹豫地与合资品牌拼技术,只有与国际先进技术搭建桥梁进行创新,才有向上突破的能力。

  自主品牌汽车,既不能祈求政策庇护,也没有理由抱怨消费者不支持。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才是自主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赛到中场,时间紧迫,自主品牌汽车能否成功战略转型,是对能力和底气的真正考验。(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抢占制造业创新高地    2016年07月18日
  • ·高振东:企业转型更须精耕品牌    2016年06月15日
  • ·山寨,品牌打造的绊脚石    2016年05月27日
  • ·培育深圳品牌 提升深圳信誉    2016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