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品牌打造的绊脚石

2016年05月27日 10:19   来源:长江日报   禾刀

  每年夏季是武汉人吃虾子的旺季。夏天吃龙虾,正在成为武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外地人了解武汉、认识武汉、走近武汉的一扇重要窗口。

  不过,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受到泛滥山寨现象的“污染”。近日有本地媒体记者走访发现,有不少小龙虾店都冠以“小亮”、“巴厘”、“靓靓”等名称,更有不少名字相近的虾店。武汉小龙虾协会最近公布的调查还显示,武汉大的小龙虾餐饮有七八个品牌,虾店不过30多家,但有170多家虾店在打这些大品牌的招牌,也就是说武汉200多家品牌虾店,超八成是仿冒的山寨货。

  2015年,武汉人吃掉了8万多吨小龙虾,按照近年来20%的年增长率,今年有望接近10万吨。这同时意味着,在这10万吨龙虾中,很可能有8万吨虾是山寨货。概率之高无法不令人惊叹:当食客津津乐道于品尝了“闻名遐迩”的名店龙虾,十有七八可能被五花八门的山寨货给忽悠了。

  随着龙虾销量连年高速增长,我市餐饮业近年来崛起了一批以龙虾为招牌的餐饮品牌,理论上具备走向中部省份城市乃至全国的能力。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受到防不胜防、打不胜打的山寨店影响,大部分品牌店扩张速度并不快,一方面门庭若市、食客不得不排队坐等,另一方面经营较好的品牌店所开分店也不过十来家。究其原因,除了经营理念、资金等问题影响外,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大都不得不腾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专事打假。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街头山寨品牌者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店名仅仅假以谐音,有的只是在原有品牌上增减个别字,有的装修风格和门面设计套近乎……总之,“李鬼”频出,鱼龙混杂,不是资深食客,极易上当受骗。本地食客尚且如此,更别奢谈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地食客了。真正令人费解的是,如此体量的山寨品牌龙虾店,为什么就能公然招摇于市呢?品牌频频被山寨,到底是知名品牌自身维护不力,还是折射我们监管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和积极作为呢?

  我们常说要培养本地企业的全国知名品牌。任何一个再响亮的品牌,倒下去可能只需短短几天时间,但打造起来却往往需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努力。本地品牌能否叫响全国,往往首先必须在本地打响,站稳脚跟。也只有倚靠本地坚实的大本营,品牌走出去才有底气,大本营才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外“输血”,直至走出去的品牌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如果品牌这边前脚好不容易迈出门槛,那边后脚总被无处不在的“李鬼”绊住腿,“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何谈本地品牌走出去,何谈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呢?

  (作者为资深评论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