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场合,真话不多,这是让人尴尬的事。近日,广州民调机构随机抽样全国2000位城市居民进行电话访问,结果显示,认为在官场、商场和职场讲真话“不多”的分别为68%、63%和47%。
官场、商场和职场,是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合。在这些场合,认为“真话不多”的,即便最低的职场,占比也近半,官场与商场更高达六七成。公开场合不讲真话,难道都是“假话”,或者“鬼话连篇”?
这倒要具体分析。首先强调,不讲真话,并不意味讲的都是假话。比如,在各种仪式性场面上,许多人都善讲各路大话套话空话,这算不算假话?广州方言里“大话”与假话等同,但普通话里却并不同义。口气大了又怎样?那是为了鼓舞士气。夸夸海口又如何?那说明目标远大有干劲。至于能否实现,或做到几分,反正到时没考核,没检查,另说了。只是,这样的话说多了,在群众眼里,承诺、指标、计划等统统无法兑现,“神马都是浮云”,不是假话又算什么?
问题是,有的官员就喜欢这种讲话方式,“表态不积极,思想有问题”,不看能力如何、干得怎样,先看态度、站队。作为下属,晓得上头吃这套,自然上行下效,上头喜欢听什么,就讲什么,跟紧领导没错。再说了,啥时都得看主流,看大势,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小数点后面的。对领导讲缺点,谈不足,岂不承认自己能力差?况且,把矛盾和困难交给上面,岂不让领导难堪?
浮夸虚荣浮躁,自然与真话无缘。所谓的批评,也成了升级版的吹捧。班子内部:某某同志胸有大局,就是不注意小节;下级对上级则是:某某领导,我要严肃批评你,为了工作你太不重视身体!
但是,把“真话少”都归咎于官员,那也冤枉。那六七成的比例中不也有老百姓吗?只是,群众说的真话领导是否真爱听?倘若反映实际问题,领导总跟你打哈哈;倘若遇到个愣头青,顶撞了领导,或真批评几句,人家脸上立马“晴转阴”,哪天送你双小鞋穿就惨啦。如此这般,弱势的小民还敢讲真话?结果恐怕要么曲意奉迎,要么装哑巴。
调查称,认为在亲友间“真心话”多的比例最高,达83%。这表明,社会似乎有两套话语体系,公开场合,即便不说假话,但得有一套独特的“说话行头”;回到家,亲人之间,则放下面纱,无所顾忌。但仍有近一成人认为,亲友间的真心话也“不多”,这又为何?是亲情不够,有隔阂?还是习惯了“外面世界”的话语方式,对亲人讲话也像做报告?
国人习惯讲究“内外有别”,因此,在不同场合,讲话分寸与方式方法的把握略有差异,或可理解,但绝不应是讲“真假话”的必然分野。否则,或终有一天,人人都习惯了社交场合“虚虚实实”的讲话方式,连亲人间也不例外,那“真话”就真像熊猫一样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