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题为《发改委:中国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消息自4月23日晚起,就开始在网络上疯传。尽管网民们已不止一次“被中产”、“被幸福”、“被高收入”,但此番“中高收入”消息发布者是最权威信息发布单位国家发改委,因而还是带来新一轮质疑和自嘲。
事情果真是发改委单方面宣布中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了吗?让我们看一下新闻的出处:
《新京报》4月23日报道,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规划编制已全面启动,明年年底前将出台。与会的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我国目前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目标是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一点,可能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很显然,发改委司长徐林宣称“我国目前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先提出十二五及之前改革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然后强调十三五发展的目标既是艰巨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这番话意在引发发布会消息的受众的关注,以及自豪感、共鸣。《新京报》的报道也提到,“徐林还表示,在建言献策环节,想更充分地利用微信或微博这样的平台,与社会各方面交流对规划的建议和看法”,这也说明徐林等发改委官员认为其表达是恰当而确切的,可以激发起社会特别是网络的正向反馈。
那样一席话换来的却是质疑和自嘲。如此结果,其实并不意外,也就表明,包括发改委中层官员在内,实权部门及领导干部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媒体和网络舆论传播以及中国网络舆情特点存在严重隔膜,无法使用恰当语言准确说明想要传达的意图。尽管各级各地许多党政机关近年来陆续开通了官方网站和微博,还有一些单位开通了微信账号,却长期满足于、习惯于信息的单向灌输,高高在上,自说自话,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与受众互动的概念和常识。
更大的问题在于,参照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发展阶段,思路本来就是错的。世界银行依照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这是一种简化的分类法,主要是为了界定富国和穷国的国际合作及援助等关系。
世界银行的上述测算和划分方法,一直以来就存在争议,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都指出过,人均值无法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分化以及实际购买力,还可能发生重大偏差——比如,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斥巨资建设或引进了巨型项目,对项目所在地居民就业和营收没有任何正面带动,还产生污染排放,却在人均值数字上让这些居民“一夜致富”。学术界普遍的公示在于,中位值(半数值)相比人均值,更能准确反映收入统计中的贫富分化问题。
发改委司长徐林的一番话语如果单独抽离出来看,并无过于明显的纰漏,但因为国民总收入人均值统计方法带有的巨大缺陷,就使得以“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为目标的十三五计划,不免忽略贫富分化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再分配制度改革因而继续拖延下去。而这才是人们最最担心的。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