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结束食盐暴利比废除专营更重要

2014年04月23日 07:19   来源:法制日报   乔杉

  是否废除专营并不重要,结束暴利才重要。食盐专营的名字不该叫暴利,如果不能解决暴利的问题,那也就只能废除专营,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

  这些年来,食盐暴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告宣布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这在人们看来,打破食盐专卖,结束食盐暴利,已经进入倒计时(4月22日《经济参考报》)。

  很多时候,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中盐公司和中国盐业协会已经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食盐专营的废除,而仅仅是许可证管理主体的变更。对此,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教授进行了解释,“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不意味着取消食盐专营专卖,只是在审批这个环节取消了。严格来讲,只有将《盐业管理条例》以及《食盐专营办法》废止了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废止食盐专营制度。”

  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社会对于废除食盐专营有着诸多想法,但其根源不在这里。换句话说,专营只是替人受过,而这个“人”就是暴利,废除专营的呼声实则是对结束暴利的诉求。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盐如其名,这里面的水咸得很。据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食用盐的零售价普遍在2600元/吨,批发价为2200元/吨,大型食品厂可以从省盐业公司以600元至700元/吨的价格批发到食用盐,而小型食品厂则必须在当地盐业公司拿货,拿货价近1000元/吨。可以看出,通过专营的食盐,从车间到了市场终端,价格提高了近十倍。以至于2010年10月,国内28家盐业生产企业联合上书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表达对食盐专营制度的不满,传递改变不合理利润分成的诉求。

  对于食盐专营的意义,有关方面可能会讲出一百条理由。或许如是,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理由能够用在食盐暴利上面吗?食盐专营制度始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说历史上专营更多是为了保证国家税收的话,那么现在专营则在其中叠加了安全意义。1996年发布的《食盐专营办法》第一条就明确,“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制定本办法。”安全很重要,但安全不能以高价为前提,不能以加大民众负担为代价。这应该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

  而现在,在食盐专营制度下,不仅出现了暴利,而且也变相影响了食盐安全。据2012年1月31日《新京报》报道,江苏一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在指责不法商人唯利是图、目无国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暴利的吸引力和破坏力。据称,不法分子购买一吨工业盐为300元至500元不等,如果冒充食盐销售,售价可达700元至1500元不等。也就是说,假盐的利润已经超过了3倍。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专营盐没有近十倍的暴利,不法商人会冒着触电的风险,把手伸向这里吗?

  是否废除专营并不重要,结束暴利才重要。食盐专营的名字不该叫暴利,如果不能解决暴利的问题,那也就只能废除专营,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如果能够解决暴利的问题,那么是否废除专营,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最起码不是那么迫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跟帖

  监管必须跟上

  现有食品安全问题考验食盐市场放开后的监督水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盐市场放开后,市场化的风险将冲击着食盐质量的安全,这也是食盐专营制度设立的初衷,现有的监管水平能否保证食品市场安全,也就成为了破除食盐垄断不得不考虑的重点了。

  湖南 许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