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大学生裸体抗议,"她权利"去哪儿了

2014年04月22日 10:14   来源:东方网   王旭东

  网友@南方有晨曦爆料:大学城广工门口,几位女生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脱下上衣,高举“放下有色眼镜”、“重视女性价值”、“我们需要一个平等的工作机会”等标语牌,引起路人围观拍照。(4月21日《广州日报》)

  在西方国家,裸体抗议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这样的裸体抗议,如果用“有色眼镜”或者是“好色眼镜”来看,有失大雅,甚至有伤风化。此行为太前卫,不能提倡,可是,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进行抗议,无外乎要“吸引眼球”,引来舆论“围观”,引起公众与社会的关注。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值得商榷,但其抗争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性别歧视成为女性就业的一门坎。2009年以来,全国妇联开展了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女大学生普遍求职难,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她们有三盼:即“盼法律保障”、“盼政策扶持”、“盼社会支持”。

  性别歧视成为女性职场生涯的“噩梦”。有资料显示,10.2%的女性在怀孕时,被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21.1%的女性,则在怀孕期间被降薪或歧视性换岗;12.9%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加班加点或从事有害工作;5.7%的女性,则遭遇过在怀孕期或哺乳期被辞退的厄运。不少企业直言不讳:“聘用男性员工,不仅少了很多麻烦,还可节约成本,避免‘性别亏损’。

  “淑女班”,应市场而生,更像是对性别歧视的妥协。2012年3月19日,女子大学也就是上海开放大学女子学院首期女性社交与礼仪课程培训班结业,首批26名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淑女证”)。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们试图通过参加“淑女班”来增添就业价码,在就业歧视的缝隙里“见缝插针”。面对就业歧视,女性不能太“淑女”,有时要“泼辣”一下,捍卫自己的就业尊严,女性也是抵制就业歧视的“半边天”。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