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张大姐一家经济状况不好,靠丈夫打工维持生计,不料家里还是进了小偷,更意想不到的是小偷不仅没偷到东西,还留下了200元和一张字条:不好意思,你家真是一贫如洗,是我从未遇到过的,这200元你拿去换锁吧。(4月13日《大连晚报》)
梁上君子不忍下手,反而留钱换锁,不仅围观者众,而且好评如潮,点赞“侠盗”、“盗亦有道”者不乏其人,俨然一个“高尚”的小偷横空出世。说句实在话,新闻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仅凭市民一张图片的爆料就能说明确有其事?即便是小偷对家徒四壁者不忍下手属实,一边倒地放大小偷的“节操”也让人没法恭维。
偷盗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向来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个别小偷良心没彻底泯灭而手下留情,只能说明改邪归正、回头是岸还有希望,但因此而热捧之,难免会造成一种舆论暗示,那就是偷富人或者没穷得一贫如洗地步的,就可以心安理得?如此不但是纵容偷盗行为,而且谁都可能成为小偷光顾的对象并因此而一贫如洗。
小偷入陋室不忍下手反留钱换锁,之所以没被谴责反赢得一片叫好声,关键在于暗合了当今社会的“仇富”心理,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以及推进制度变革、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有关方面予以高度正视;但倘若因此而不辨是非善恶,纵容违法,无疑更危险,后果也更严重。
跟小偷讲“节操”,无异于与虎谋皮,在民主、法治社会,不借助道德、制度、法律的力量,谋求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而寄望于不法之徒的良心发现,显然不只是认知误区,而且是饮鸩止渴的可怕心态。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