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4月2日《西安晚报》)
这些年,在传统的清明祭扫时,有的人在墓地燃香放炮,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一些商铺销售的祭祀用品异常雷人——不仅传统的烟酒不在话下,而且出现了花花绿绿纸扎的“三陪小姐”,也有贴着美女照片的“二奶”,乃至“伟哥”、“安全套”,令人眼花缭乱也令人啼笑皆非。
据成都媒体报道,当地一个家庭的祭扫花费在300元;武汉媒体则表示一家要500元。乌鲁木齐的家庭即使以每家100元的祭扫花费来计算,一个清明节全市也要花掉5000万元。
全国各地,类似规模的城市比比皆是。这些花销全都说成“浪费”,未必十分准确,因为清明也是一个老百姓十分看重的节日,祭扫又是这个节日的“程序”。你总不能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就是浪费,这是几千年约定成俗的东西。但是每年清明祭祀焚烧纸张多达千吨,这又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消耗纸张也就是部分地消耗树林。树林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已经是千真万确毋须多言的定论。
所以,必须要有新的形式对旧的习惯加以替代,才能减少这种消耗的发生。你不能只从反对浪费出发,而不进行移风易俗的变革,那样必然遏制不住浪费的发生。可喜的是,这些年不少城市的不少社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的在街道小花园用献花篮、奏哀乐的方式代替焚烧纸钱,就既寄托了哀思,祭奠了故去的亲人,又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是十分文明的方式。
如今,应当大力提倡文明祭奠。孝敬而不异化、节约而不铺排、环保而不污染、文明而不扰民。要知道,把亲人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就是对于亲人的最好地祭奠。所谓形式,并不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顺应时代的进步。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