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明节将至 “白色浪费”能否破解

2014年04月03日 07:28   来源:红网   雷钟哲

  按照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4月2日《西安晚报》)

  这些年,在传统的清明祭扫时,有的人在墓地燃香放炮,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一些商铺销售的祭祀用品异常雷人——不仅传统的烟酒不在话下,而且出现了花花绿绿纸扎的“三陪小姐”,也有贴着美女照片的“二奶”,乃至“伟哥”、“安全套”,令人眼花缭乱也令人啼笑皆非。

  据成都媒体报道,当地一个家庭的祭扫花费在300元;武汉媒体则表示一家要500元。乌鲁木齐的家庭即使以每家100元的祭扫花费来计算,一个清明节全市也要花掉5000万元。

  全国各地,类似规模的城市比比皆是。这些花销全都说成“浪费”,未必十分准确,因为清明也是一个老百姓十分看重的节日,祭扫又是这个节日的“程序”。你总不能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就是浪费,这是几千年约定成俗的东西。但是每年清明祭祀焚烧纸张多达千吨,这又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消耗纸张也就是部分地消耗树林。树林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已经是千真万确毋须多言的定论。

  所以,必须要有新的形式对旧的习惯加以替代,才能减少这种消耗的发生。你不能只从反对浪费出发,而不进行移风易俗的变革,那样必然遏制不住浪费的发生。可喜的是,这些年不少城市的不少社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有的在街道小花园用献花篮、奏哀乐的方式代替焚烧纸钱,就既寄托了哀思,祭奠了故去的亲人,又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是十分文明的方式。

  如今,应当大力提倡文明祭奠。孝敬而不异化、节约而不铺排、环保而不污染、文明而不扰民。要知道,把亲人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就是对于亲人的最好地祭奠。所谓形式,并不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顺应时代的进步。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化解“邻避”应靠“蓝色焚烧”    2015年08月25日
  • ·城区焚烧祭祀用品当止    2013年03月28日
  • ·每年2600万吨旧衣服何去何从?    2014年05月30日
  • ·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    2014年04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