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新华网报道,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木起运至仁川国际机场。28日,烈士回家。
3月26日新华日报刊发的“祭扫烈士墓传统不能丢”,在网络上引起较多转载,引起共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认为:“凡是为了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烈,我们都应该纪念。纪念英烈,是为了凝聚社会正义,纪念英烈应成为国民教育。”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爱因斯坦这样评论圣雄甘地:“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血肉之躯曾经在地球上匆匆走过。”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孩子是否也会“极少有人相信”,在过去的时代里,真有这样一大批血肉之躯曾经在这块土地匆匆走过,为了社会、民族、子孙和国家更美好、更公平和更人道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现在,如果不多说,如果说不好,如果不再缅怀,如果不列入国民教育,随岁月流逝,失去缅怀和感恩,淡忘以至于遗忘,也不是不可能。这种国民教育应从孩子开始,贯穿一生。形式也可多样,如清明祭扫烈士陵园,就是接受一种国民教育。 将纪念英烈应列入国民教育,在当下不仅有重要现实意义,还有急迫性。张鸣说:“我们的周遭是越来越庸俗化、功利化、僵化,那么,保持理性和激情,或者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高贵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反躬自问,我们纪念英烈,理应是对我们自身的严厉拷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琏瑰说:“这种精神必须得到传承,若失去了这种传承,中国的GDP哪怕再大,也只不过是一个一身肥肉的胖子,不会获得世界的尊重,最终也守不住自己的财富。”
还有,当下,玷污或弱化英烈的负能量也不小。对刘胡兰烈士的调侃甚至使老师无法教《刘胡兰》这一课。春晚上唱唱“英雄赞歌”,也遭到吐槽毒舌。这类思想混乱和危害不容忽视。我们的文化宽容多元。但对支撑我们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和虔诚的讥讽,已不再是幽默了,用庸俗的“找乐子”摧毁我们心中英雄和神圣事业之风不可长。很少有民族不尊重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捐躯的烈士。这是当前一种奇怪的现象,需要警惕。将纪念英烈应列入国民教育,可有力地抵御和化解这些无聊东西,以正视听。
英烈凝聚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神圣的光芒,是我们前行和思考的向导和力量,我们理应倍加珍惜和爱护。不仅我们,多数国家都如此。在俄罗斯,莫斯科人的婚礼很简朴,但新人一定要去无名英雄墓、卫国战争纪念碑等献花和合影,还要读碑上的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以表达对英烈感恩之心。美国人在缅怀他们的英烈方面非常自觉,每到一个纪念日,美国人就排着队,自发去缅怀他们的英烈。因为平时他们就有这种国民教育,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看看好莱坞大片,就知道美国人是如何将纪念英烈应列入国民教育的。我们可以借鉴。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