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改,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语出惊人,表面看医改覆盖面广,覆盖费越来越高,这在全世界是很好的范例。但衡量医改成效的标准有仨:一看病难看病贵能否解决?二医患关系如何?三医护人员积极性是否提高?从这些看实际上医改进展不大。(3月10日《京华时报》)
医改应当是中国社会改革过程当中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如今一句“医改进展不大”确实让人惊讶。想来也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具体感知到的,而为了推进医改成效,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却并没有发生大的变革,缺少新气象。公立医院的积习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断稀释着中央出台的许多惠民措施,与医疗卫生事业本该具有的公益性渐行渐远。
众所周知,中国95%以上都是公立医院,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财政供养,势必会给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这就决定了医院想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从患者身上吸取资金,这本是很正常的逻辑。当然了,医药服务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却也具有商品属性,可是现实的问题是,本该以公益性为根本原则的医院,似乎更喜欢尊重医药服务的商品属性,更热衷于获得经济效益。
在这其中,高昂的药费乃是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最直接的途径,最终造成了“以药养医”的症结,为了打开这一环,国家早已通过药品网上招标、统一配送、实行零差率等多项措施来打压虚高的药价,可是却忽视了“集中招标采购”本身造成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政府主导下的“采购”行为极易发生权力寻租,对抑制药费上涨的作用十分有限。
话又说回来,药费在医疗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一半,还有一半是反复检查化验治疗等费用,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在打压药价,另一方面医院却在大处方、重复检查上下功夫,致使打压药价的措施基本上没有“做功”。
与此同时,国家又开始开展诸如像新农合这样的措施,通过给群众补贴来解决看病贵问题,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在新农合这样的制度当中并不能报销门诊费,而对于病床紧张的乡镇医院来讲就开始“变通”了:在门诊挂针治疗可按住院算,药费也可报销一半。如此一来,药价自然就上去了,而其中的得益还是让医院给赚去了,而这种钻政策漏洞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中国是输液大国的现状。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医院药品销售就存在回扣,国家也规定了药品加成最高不超过15%,可是具体的医院可谓是严格执行,对药品的加价绝对不低于15%。据发改委调查,全国药品加成平均达45%,可见,政策虽如此,在医药卫生领域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实难让公众从中确实受益,最终的利润全都让医院赚走了。
其实卫生服务体系要遵循的原则就一点,即非营利性,或者说是把营利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并尽可能为穷人适度减免医疗费用。如果医院都能够严格恪守这一点,以公益性为基本原则,让国家的医改政策切实落地,也不会说中国的医改没有实质进展了。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