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位居世界首位 不能只专不利

2014年02月24日 07:06   来源:红网   范德洲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82.5万件,同比增长26.3%,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4万件,与去年持平。(2月21日《经济日报》)

  如果单纯地从专利的数量上看,我们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专利大国。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2件,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3.3件的目标。此前,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四。不过,让我们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专利,目前还只是处在“只专而无利”的休眠状态之中。

  造成专利休眠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专利是因为缺乏多方位的支持而无法转化。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利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却一直呆在纸上仅仅是文字,或者是,授权之后又不得不放弃。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法律的层面,确保真正富有“含金量”的发明专利早日修成正果。

  与此相对的是,有些专利,简直就是僵尸专利。这一些专利,只是为了获得国家补贴、税收减免、进入园区而闪亮登场。这就如同科研论文的发表,早在2006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叶继元教授就统计过:在目前初步认定的2700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竟有约500种学术期刊在7年中没有被引用一次。这两个怪圈,导致了潜力股的专利不得不休眠而垃圾股的专利却是满天飞,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我们的许多专利,就会处于一种泡沫繁荣的状态而无“利”可图。

  专利的无利可图,还因为我们的专利布局不够合理。从35个技术领域中维持10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来看,国外在华专利拥有量是国内的4.4倍,电信领域甚至达到了10.8倍。如此巨大的反差,也是我们必须正视并且着手解决的问题。

  “只专而不利”的专利,其实是双重的浪费,而解决之道就是对症下药。一方面,针对潜力股的专利,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乃至具体到转化过程,社会与政府职能部门,都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提高申报专利的门槛。不是随便一个什么折腾,就能够披上专利的外衣。至于那些打着专利的幌子企图获取国家补贴的垃圾股专利,职能部门更应该果断亮剑,否则,鱼龙混杂,难免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解决好这几个痼疾,我们的专利,就能既专又利,我们也就能够从专利大国昂首迈入专利强国。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