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乡村变化已提速 政府管理和服务似乎还抛锚在路上

2014年02月17日 15: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张勇

  我的马年春节,是在故乡度过的。常年飘荡在外,每每回到故里,总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感,来源于故乡变化的速度。

  家在远离县城的农村,列车抵达县城,往往是傍晚或深夜。这个时候,通往乡下的班车已经停运,更多的时候,接驳县城到家这段距离的,是流连于车站前的摩的。

  此次回家过年,终于免了坐在摩的上被风刀刮脸的磨难。托叔叔的福,我是坐着他那不透风的轿车回去的。叔叔在广东务工,自己做起了小老板,收入比较可观,买了小轿车代步,春节还把车开了回来。

  通往乡下的公路,依旧是黑漆漆的,我坐在开着空调的轿车里,夸赞叔叔是个致富的典范。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这条乡间公路上,除了穿行着乡里干部的桑塔纳,街上做生意进货的面包车以及那扬起巨大灰尘运送砖石的卡车,几乎很少看到私家车的影子。我的思维,僵化在农村人只配看汽车、不能买汽车的时代。

  我在故乡的第一个早晨,是被汽车的喇叭声唤醒的。家就住在乡间公路旁边,等我醒来,看到的是一幅车来车往、繁忙穿梭的景象。各种颜色的小汽车,穿行在狭窄的乡间公路上,会车时的喇叭声,奏出乡间早晨的交响曲。

  从父母口中得知,现在的农村,早已过了盖房的浪潮,现在的潮流是买车。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村人,挣了钱在广东买辆车,过年开回家,已经成为常态。等到开春,再开着汽车到广东去打工,也免了买火车票的艰难。这让我想到,也许不久的将来,连接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公路上,或将不是浩荡的“铁骑大军”,而是“打工车队”。

  车多了起来,原本就不怎么宽阔的乡间公路更挤了。春节出行比较频繁,车与车之间的磕磕碰碰也很是常见。更重要的是,年久失修的乡村公路坑坑洼洼,城市里平坦路面训练出来的司机,总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车祸上演的概率也就大了许多。让人忧心的是,没有交警,也没有红绿灯,乡村公路已然成为没有秩序、缺乏管理的放纵之地。更让人担心的是,村庄的学校就在公路的旁边,附近没有慢行标志,也没有斑马线,万一哪个莽撞的司机一路狂奔,后果不敢想象。

  乡间公路已经车来车往,但是交通的秩序和文明,却并没有伴随着车轮滚滚而来到。看着破旧的乡间公路活跃起来,说明乡村变化已经提速,可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呢?似乎还抛锚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寻找年味与创造年味    2016年02月06日
  •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2015年12月04日
  • ·别让他们带着伤回故乡    2015年11月06日
  • ·你拥有精神上的故乡吗    2015年05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