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欲借“故乡税” 振兴偏远乡镇

2015年08月03日 0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乐绍延

  随着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以及乡村和小城镇人口不断涌入东京等大城市,日本众多偏远地区人口减少,产业也随之衰落,整体经济萎缩,财政收入减少,一些地方自治体的财政濒临破产。为此,日本政府提出了“地方创生战略”,力图通过鼓励企业将公司总部或生产部门迁往地方小城、大城市人口移居地方小城镇以及实施“故乡纳税制度”等方式,振兴不断丧失活力的乡镇。其中,颇有新意的“故乡纳税制定”引人注目。

  所谓的“故乡税制度”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纳税制度,而是根据自愿原则向地方政府捐款。捐款人捐款之后,就能够收到受捐地方政府出具的捐款凭证。捐款人凭捐款凭证就可以向现居住地的政府税务部门申请减交住民税,或者退回发放工资时已经扣除的个人所得税。该制度还规定,在实施退税时,捐款者自己必须负担2000日元捐款,剩余部分可以全部抵税。例如,捐赠10万日元的款项,可以抵消98000日元税款。

  该制度名义上虽称“故乡税”,但实际上是一种捐款可以抵税的制度设计,并非只能向自己出身地的地方政府捐款,“故乡税”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名称而已。为了照顾捐款人居住地政府的利益,该制度还规定捐款人的捐款上限,不得超过捐款本人应交纳税款总额的20%,超出部分不能作为税款退还给捐款人。例如:年收入700万日元,但没有小孩的双职工家庭,最高只能退税11.8万日元;年收入1000万日元,有一个孩子且配偶是专职主妇的家庭,最高捐赠额不得超过17万日元。超过部分,只能作为普通捐款,不能抵税。

  另外,捐款者可以指定捐款的使用目的,实施专款专用,也可以由接受捐款的地方自治体自主安排使用。

  记者日前深入北海道上士幌町,实地考察了该町接受“故乡税”以及如何使用的实际情况,亲眼目睹了“故乡税”在该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上士幌町位于北海道中部地区,管辖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0人,是一个地广人稀,以农牧业和旅游观光业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小镇。据上士幌町町长竹中贡介绍,由于经济相对单一、出生率下降,该町2014年的“町税”收入只有6.2亿日元,其他收入5.8亿日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拨付的交付税27亿日元,而支出却高达61.3亿日元,财政状况非常严峻。

  自2008年实施故乡纳税制度以来,该町积极加强“都市与农村”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展开观光推介活动,向生活在大都市的居民介绍当地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美味独特的美食、热情好客的人文精神以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大中城市人们的关注和向往,加大城乡之间人和物的交往,提高了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故乡税”募集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014年,该町接受到的捐款达到了97400万日元,约相当于当地最主要的税种“町税”的150%,成了该町非常重要的财源。

  该町政府利用捐助的“故乡税”从聘用优秀教师,加强中小学教育和幼儿保育院的建设,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将该町的高中建设成北海道乡村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该町还设立了“育儿与少子化对策基金”,利用7.79亿日元捐款兴建了一所现代化程度很高、各类幼教老师齐全的优质幼儿园,供该町住民子女免费使用。

  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统计数据,日本利用故乡纳税制度的人数逐年增加,捐款额逐年增长,2012年曾达到了649亿日元。当前,故乡纳税悄然兴起,正成为日本偏远落后地区财政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缩小区域差别,促进偏远落后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寻找年味与创造年味    2016年02月06日
  • ·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    2015年12月04日
  • ·别让他们带着伤回故乡    2015年11月06日
  • ·你拥有精神上的故乡吗    2015年05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