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应付式清退因应付式查处而存在

2014年02月11日 08:01   来源:华西都市报   特约评论员 盛翔

  中央国家机关86个部门和单位清理腾退办公用房365万平方米;山西清理超标办公用房64万平方米,1.5万余个项目被停……各地不断传来清退“好声音”。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水过地皮干”式的“假改革”苗头。如为应付上级,局长、副局长搬到处长办公室,处长搬到科员办公室。(2月10日《京华时报》)

  有的打隔断冒充,有的买办公桌冒充,还有的局长搬到处长办公室,目的只有一个,应付中央的禁令和上级的检查。其实,关于办公用房的面积规定,从来不是什么新规,只不过从未得到有效执行罢了;超标办公楼都建好了,如今要清退,除了应付式耍花招之外,大概也就只有落锁空关了——可这,同样是巨大的浪费。

  多年来,关于新建楼堂馆所的禁令不断,但“豪华衙门”仍不断涌现。显然,在当下的清退办公楼行动中,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有令不行”的惯性,难以走出形式主义的窠臼。所以,目前多数地方公布的清退数字都很笼统,只涉及单位总人数和清退总面积,清退出来的房子作何用途未作进一步说明。真正意义上的清退行动,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多出来的办公楼绝不只是落锁空关就算完事。

  说白了,应付式清退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监管机关满足于此,只要各单位或真或假地自行清退出来,就算做完了这个“规定动作”。关于应付式清退,媒体知道,公众知道,那么监管机关知道吗?他们身在其中,难道不应该比媒体比公众更清楚吗?为什么诸如局长搬到处长办公室的卑劣把戏,还能玩得转?那些多出来的楼堂馆所,之前为什么能够建起来,难道不应追究责任吗?

  应付式清退因为应付式查处而存在。在第一阶段的各单位自行清退之后,现在应该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严肃查处阶段,看各个单位的自行清退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然后,应该对本地的行政办公用房进行登记造册,对不同单位进行有效调配实行合并办公,尽量让多出来的办公楼以整栋或整层的形式进行市场化操作,或出租或拍卖。惟其如此,清退办公楼才算是动了真格,不至于陷入应付式清退的形式主义之中。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