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来说,股价是由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其他都是辅助性的措施。因此,要想重振中国低迷的股市,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注重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坚决打击包装上市、重视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就在中国股市IPO重新开闸、股指再次陷入低迷之际,管理层又一次祭出了“市值管理”的大旗,试图挽救股市的颓势。证监会发言人近日表示,证监会一贯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等方式开展市值管理,证监会将做好回购普通股、发行优先股等相关政策咨询服务。
从本质上来说,追求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通过价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在我国,真正能够实行市值管理的企业屈指可数,即便在央企的考核体系中,也鲜见市值管理的相关指标。
正是在市值管理理念上的差别,使得中外企业在通过回购维护本公司股价、实现市值最大化的态度和做法上大相径庭。据统计,美国市场每年的公司回购次数平均为580次左右,每年平均发生回购的公司超过400家。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则要消极得多,每年采取回购行为的上市公司数量尚不足百家,且回购股份占流通股的比重偏小,对股价影响微乎其微。
通过回购进行市值管理的做法之所以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受到冷落,除了管理理念上的问题外,还在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作为大盘定海神针的蓝筹股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由于大股东掌控着绝对数量与比例的股份,即使股价暴跌,也不存在撼动其控股地位的风险。因此,即使有个别公司如宝钢股份曾经大胆动用数十亿元资金回购股份,但更多蓝筹股进行回购却明显缺乏足够的动力。
其次,流动性紧张导致上市公司普遍缺钱,想要回购却有心无力。以银行股为例,银行股是本次破净浪潮中主力军,按说应该最有动力也最有能力进行回购。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按照去年2月份的点位,目前内地银行股指数下跌幅度达到了约30%,超过三分之二的银行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跌破净值。可是,当下的银行正被“钱荒”困扰,难有余钱进行回购操作。相关统计表明,截至去年年中,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新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全线下滑,降幅分别为1.35和0.77个百分点,有四家股份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于或低于8%。因此,即使能够发行优先股筹集资金,恐怕也是先用来补充资本金而非用来进行回购。
再次,“跌跌不休”的市况也使上市公司对回购态度谨慎。自去年2月份的2444点至今,大盘已经下跌了400多点。在今年短短的十余个交易日内,大盘就下跌了100多点,跌幅超过5%。典型的例子如健康元,该公司去年动用了3亿元回购股份,可是并没有将股价挺上去,反而在大势影响下持续下跌,结果导致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即便是在公告回购行动后股价一度有所表现的宝钢股份相较去年9月份的相对高价,如今宝钢股份的股价也已跌去了20%多。
最后,通过发行债券和优先股筹集资金进行回购的办法,还需考虑到行动周期的问题。一般而言,发行债券和优先股的流程至少要经过三四个月的周期,但股市行情却千变万化。在应对短期股价低迷方面,这种做法显然远水不解近渴。
此外,当前回购股份的制度安排尚不规范和统一,也成了市值管理的一大难题。宝钢股份在回购后直接将这些股份注销的做法显然没有得到其他公司的响应,而回购股份列入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发行优先股的指导意见虽然出台、但操作细节仍未面世等,都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而缺乏操作性。
总之,目前鼓励通过回购实现市值管理和稳定股价的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来说,股价是由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其他都是辅助性的措施。因此,要想重振中国低迷的股市,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注重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坚决打击包装上市、重视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