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过年放不放鞭炮?风俗变革当随时代

2014年01月14日 08:15   来源:人民日报   江曾培

  武汉市的一次民调显示,中心城区的4000户被访者,74.5%赞成“禁放”。然而,不赞成的人认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是标志民俗,不让放了,“年味”会变得清汤寡水,岂不是有伤对文化保护和传承?

  我是“主禁派”。燃放爆竹确是重要民俗,它源于农耕时代,寄寓着当时人们驱魔避邪的愿望,而且适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状况,增添了热闹喜庆气氛。然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口集中,高楼林立,在这样环境里大放爆竹烟花,虽然还能留下过去的一些年味,但代价太大:白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同时,还污染空气,危及安全,与健康、绿色、环保、和谐等理念严重背道而驰。

  民俗,常常是相沿成习,应重视其稳定性。不过民俗也有变异性,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所谓“风俗当随时代”。拿缠足来说,古来虽是汉族妇女的必习风俗,但因其摧残人体人性,自清末以后逐渐被历史淘汰出局。爆竹虽不属陋俗,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之所以称“爆竹”,是因当时“皆以真竹着火爆之”。到了宋代,爆竹使用火药,才改为纸制。如今纸制爆竹早已失去驱病消灾、驱除恶鬼的迷信作用,却频频引发安全事故与污染问题,也就到了变革的时候。

  春节俗称年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俗的核心精神,诸如除旧迎新,祭天祈年,娱乐狂欢,人情交融,等等,这些人的本质要求与期盼,将世代相传,永不消灭。但是具体的表现形态,则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可以说,变异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要害怕和拒绝变异,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不变异的民俗文化。实际上,春节中不少旧民俗已逐渐为新民俗所代替。比如,过去闭门守岁,如今则旅游过年;过去登门拜年,如今短信拜年;过去家中吃饭,如今饭店欢聚,还新出了“春晚”这类新民俗……“年味”并不“清汤寡水”。这些,都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风俗文化也是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该消失的“陈”俗,让我们笑着与它告别吧。

  (原文刊于1月10日《解放日报》,有删节。原题为《向该消失的旧俗告别》)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县域发展清新风俗    2015年07月13日
  • ·“奇葩”年俗宜包容看待    2015年02月26日
  • ·风俗亚腐败本质是利用家事敛财    2014年08月27日
  • ·人情风俗不是腐败的“遮羞布”    2014年08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