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流量能否累计?期待“鲶鱼”激活电信行业

2014年01月13日 08:21   来源:人民日报   朱家顺

  未来,满足消费者对套餐、流量的弹性需求,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权,是一种趋势。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也将在竞争合作中实现互补共赢,获得自己的忠实用户

  “怎么办?这个月出差多,手机流量又不够用了!”同事小白看着可怜的剩余流量,无奈地吐槽,“我的手机套餐里每月有1G的流量,如果在单位用WiFi,当月的流量会剩下很多,月末只能清零;赶上有的月份出差多,流量就很不够用。要是上月的能留到下月用就好了。”

  “看这个,真是太适合你了!1月6日,上海3家电信运营商在国内首次推出手机流量‘季度包’产品,新的流量计费方式在上海实现全覆盖,用户可按需定制。”我指着新闻对小白说。

  “换汤不换药吧?就算按季度结算,期限也还是只有90天,一步到位实行当月套餐剩余流量下月用,不是更好吗?再说我又不是上海的手机用户。”小白不以为意。

  “至少比一个月一清的好吧!至少还能按照自己的情况,在期限内统筹使用流量啊。况且上海已经有了,全国还会远吗?”

  上海几家运营商的新举措,对于原先“铁板一块”的流量使用规则来说,可谓“吹皱一池春水”。自己购买的流量能否累计,一直为广大用户所关注。其实,上海推出的新举措改进了流量计费周期短、均衡性差的不足,有利于缓解按月收费的局限性。诚然,这与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毕竟是迈出了重要一步。有了第一步,将来就有可能出现“按年计算”,甚至是完全的流量累计使用。

  如果说上海的运营商进行业务创新是主动参与竞争、适应市场需求的话,那么,去年岁末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的获批、虚拟运营商的出现,则产生了激活传统电信行业的“鲶鱼”效应。

  国内试点的企业中,迪信通、乐语通讯等实体手机渠道商,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京东、阿里巴巴作为电商,既拥有用户大数据信息,也是运营商重要的销售渠道。将来,这些虚拟运营商可将短信、语音、流量等重新组合打造为更灵活的套餐,做定制化、个性化的电信业务,激活传统电信行业。

  无论是基础运营商的自我创新,还是“鲶鱼”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都将带来更人性化的计费方式,更给力的资费套餐,以及更优质的服务。未来,满足消费者对套餐、流量的弹性需求,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权,是一种趋势。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也将在竞争合作中实现互补共赢,获得自己的忠实用户。

  【微评】

  @红居易:如果能继续使用上个月剩余的流量,将给网友带来更大的实惠。

  @慕容扬鞭:这个话题老百姓非常关心。前一段时间关于“手机无法卸载预装软件”的问题已没了下文,现在又开始试行流量按季度计算,真不知道是否是“一颗石子扔水中,涟漪一阵复往昔”?

  @明天去找下一个自己:慢慢来!只要有人开了头,不怕来不了。

  @三不知大师:开放竞争才是正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