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约几家房地产企业交流市场形势,他们共同的态度是相对谨慎和相对悲观。笔者问,对于新一届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你们是否感到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听到了三个回答。其中一个是,官员吃拿卡要确实少了,但不办事的多了,过去“公关公关”就能办成的事,现在就是拖。“官员没了好处,也没了动力”。(2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
“官员没了好处,也就没了动力”,这显然极不正常。对于这种不正常,办事者却往往敢怒不敢言,因为拿他们没办法。这话听起来似乎也不全对。因为对于公务员,法律从来都不缺乏,比如有《公务员法》,有《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也有《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如果较真起来,谁都不敢为所欲为。问题是,如何判断他们违反了相关法律?谁来较真?
革除附着于权力的一切衍生品,让权力按本来面目自行运转,这是最理想的权力生态。目前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一方面,中央通过简政放权,直接削减官员所拥有的诸多有违公平竞争原则的条件,另一方面,对干部考核也打破了常规,跳出了以GDP论英雄的窠臼。这些都是干部考核的理性回归,但这样的考核,依然存在欠缺。考核越民主结论就越真实。但目前的考核,基本还停留在体制内,体制外的监督考核虽有零星,但并不能决定结果。自己给自己打分,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这种考核,还因为过于笼统,缺乏层次分类而丧失了针对性。对于想有所作为,特别是可能被提拔的官员,考核与政绩、晋升挂钩,会释放巨大的激励能量,但对于更多晋升无望却手握诸如项目审批等重权的,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的官员,就缺乏针对性,因而并不能起到震慑作用。而“混日子”的官员,显然数量更大。他们之所以有市场,宛如穿上了“防弹衣”,根本在于未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没有危机感,就没有责任感,损及利益更成阻力。
目前公务员改革管理空间依然很大。要激活一潭死水,放入鲶鱼是很好的方法。这条鲶鱼,就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考评机制。这也是将权力锁进制度笼子的题中之义。还记得武汉城管评选十名“最差”城管的新闻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条有用的鲶鱼,完全可以化用到公务员考评机制中,定期由公众参与主导,评选出最差官员,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规则清晰了,就会产生改变自身的倒逼力量,企业也才能不再求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