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你想多活20年,那么请戒烟

2014年01月10日 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田勘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月7日报道,研究人员称,控烟被认为是“现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公共健康运动”。美国50年的控烟努力已为800万美国戒烟者每人延长了约19.6年的寿命。这些人多活的寿命总计起来共有1.57亿年。

  历史上误认为吸烟可治病且有益健康,这尤其在过去的中国大有市场。1964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卢瑟·特里发布了该年度局长报告,它援引关于吸烟所进行的7000多项研究,首次认定吸烟会导致男性并很可能导致女性患上肺癌,并且认定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有可能的病因。

  这份报告也提出了对美国人控烟的举措,并指出如果控烟,将不仅让公众减少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如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而且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1965年,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在香烟包装上明确危害健康的标记,后来,更严格的规定相继出台。

  50年过去,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科学假说或观点的最重要标准。作为证实和纪念吸烟危害健康报告50周年的内容,一系列关于吸烟与健康和寿命关系的论文,以一个专题形式发表在1月8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其中,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统计学家霍尔福德等人,通过比较1964年控烟政策实施以来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发现控烟行动仅在美国就避免了至少800万未成年人死亡,让这些人的寿命平均延长了约20年。

  这一研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过去从来没有任何研究就美国控烟措施对吸烟导致的死亡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现在只有20%的美国成年人吸烟,而在1964年这一比例为50%。如果不涉及其他因素,简单而言,从50%的吸烟比例下降到20%就可以避免800万人早死。

  控烟经过50年历史的检验,也提供了另一份世界范围的成就。对全球187个国家成年人吸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由于控烟举措的实施,全球的吸烟率从1980年的41%下降到2012年的31%,其中女性的吸烟率从10.6%下降到6.2%。成绩最显著的四个国家是加拿大、爱尔兰、墨西哥和挪威,其公众的吸烟率在这期间下降了50%。

  当然,与美国50年控烟历史成就相对应的,是控烟的不足或失败,这一点在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最为明显,因为吸烟人数不是在减少,反而在增加。例如,中国有60%的男性吸烟,3%的女性吸烟,中国烟民占全世界吸烟总人口的1/3。中国控烟本来就晚,同期卷烟生产量增加了近50%。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评估显示,中国在公共场所禁烟方面只得2分。

  控烟的历史还表明,严格的法律和有效的落实能获得最好的控烟效果。例如,新西兰是较早批准实施WHO烟草控制框架协议的国家,在2004年就开始在任何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该国公众吸烟率从1990年的26%下降到2012年的18%。而2013年才实施禁烟法的俄国,则有50%的男性吸烟。

  早在2003年,WHO烟草控制公约就建议所有成员国采取控制烟草产业的措施,例如禁止烟草广告、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和对烟草产品课以重税,同时加强戒烟的健康教育、对烟草商提起法律诉讼等。但这些还不够,还应在经过50年时间和实践检验后提出一个更有力的理由:如果你想多活20年,那么请戒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挂横幅”助戒烟模式值得期待    2015年07月13日
  • ·戒烟有时只需要一个理由    2014年11月26日
  • ·如果你想多活20年,请戒烟    2014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