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并强调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看,今后一段时间,有望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存款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国内实体在海外融资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及O T C市场、三版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几个层次,简单说,是指能够为满足不同投融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有层次性的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
与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还有不小的差距。现在企业多但融资难、资金多但投资难,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间接融资中商业银行又是主导性的,银行贷款又偏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全国的社会融资,2011年银行贷款余额占54%,企业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仅占29%,而在美国是73%,在英国是62%。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够改变过去多依赖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分散金融风险,有利于满足多方面融资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对创新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新兴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
国务院“金改国十条”中提到的“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以及“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两条重要内容,有望打破垄断,重塑中国金融版图。其中包括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银行,在农村进行村镇银行试点等。据银监会分析,至今年5月底,全国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1家,其中村镇银行28家,农村资金互动社9家,贷款公司4家。累计发放农户贷款6.4亿元、农户小企业贷款3.7亿元。这两类贷款余额7.6亿元。
放开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农村村镇银行,有很大发展潜力。发展小型和民营银行,有利于真正解决银行业的结构性矛盾,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地方银行体系。这可以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调动数亿元的民间资金,并根据资金供求、风险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信贷规模和利率,极大地释放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机构的活力,增强经济和社会活力。
扩大资产证券化范围。
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一种较好办法。从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的匹配性来看,过去银行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2009年至2010年经济刺激过后,银行中长期贷款显著上升,而在资产不流动的情况下,包括定期存款在内的银行负债却是流动的,这就使银行始终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能使这种风险大大减小。商业银行可以把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银行调整信贷机构和应对风险上升等挑战。
规范有序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会让银行迎来更大的经营空间。同样的一笔贷款资产,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机制下几乎必须持有到期,但引入资产证券化之后,银行可以适时将其转卖给市场其他需求者,将释放出的资本金投入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中去。
资产证券化是券商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过去由于存在多重监管的难题,信贷资产证券化难以推进。如今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使券商的创新业务可以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2012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22545亿美元。据有的单位测算,如果不考虑新增信贷因素、放大信用贷证券化帮助抵押贷部分出表等,中国可操作、有现实动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2万亿元。
逐步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路线,是推动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利率市场化、放开贷款利率、扩大负债端的金融产品规模,使得利率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缓解内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增强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成功,可以显著提高银行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
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为了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市场动荡,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推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和完善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不少新的问题甚至风险。因此,在我国银行信贷主导的社会融资体系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步伐一定要适度,一定要统筹考虑,循序渐进,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1.8%,2012年7月20日汇改七周年时,人民币兑换美元累计升值已达28.5%。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比价从8.3元左右升到6.1元左右,近年进一步加快了速度,今年升幅已是去年的5倍以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是使人民币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推动了汇率改革。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达到一定的比重,都推进人民币汇率向着自由兑换的方向前进。
人民币国际化会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切实建成为有管理的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又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汇率机制的形成与货币国际化存在着互动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只要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稳步发展,一定可以使人民币成为机制完善、运转灵活、安全可靠的世界性货币。
加快国内实体海外融资
三中全会指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国家将进一步放松实体经济在海外融资的规定。
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放松海外融资,可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银行来说,可以缓解银根紧、贷款规模有限的压力,把有限的信贷资金‘节省’下来,贷给那些不能通过海外融资贷款的企业。对于海外银行来说,可实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对于国内资金来说,增加全球投资,用好我国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数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可以提高效益,减少风险。
海外上市一直是中资企业海外融资的首选。在经历过海外密集上市与集中退市之后,海外债券市场开始受到热捧。中国企业海外发债,一方面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中长期资金,另一方面亦可为海外扩张和并购提供美元储备,对冲汇率风险。对拥有海外投资项目或欲“出海”的企业来说,海外发债更具吸引力。而当前融资成本之所以低廉,原因在于,美国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全球流动性出现暂时性充裕,因此出现超低利率。中国企业海外发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发债期限提高,十年、三十年甚至永续债出现;二是可以同时发行美元债券和人民币债券。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发债的利率可以降到很低,但交易成本较高,倘若海外发债的资金回流内地,其产生的隐性成本不小,而且期间的汇率风险不可小觑,一旦人民币发生大幅度贬值,企业的海外融资无异于一场赌博。
(作者单位:渤海银行)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