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体育不必高攀“国际”“明星”

2013年12月06日 09:13   来源:人民日报   薛 原

  体育不仅能为国争光,也属于民生事项,还可以为民增利。办体育本无一定之规,更不见得非要高攀“国际”、“明星”,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体育事业和产业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明晰根基所在、大众所求

  “癸丑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这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400多年前,徐霞客的漫游山河之旅始于浙江小城宁海。如果说宁海因此而名声大噪也许有些勉强,但旅行家的故事催生了城市今日发展的灵感,则是眼前的现实。

  依山傍海的宁海,如今拥有首条国家标准的登山健身步道,在这条绵延500公里的步道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络绎不绝。步道沿途的自然景区、文化遗存、古村落、农家乐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由此衍生的登山杖、露营帐篷等产业也在宁海兴盛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生活质量的提升,富裕起来的民众对包括体育在内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不仅能为国争光,也属于民生事项,还可以为民增利,这样的观点已被大家接受。意识到体育的多元社会价值,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究竟如何协调发展?政府、社会和市场应当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来满足大众运动健身的需求?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各地还千差万别。

  比如,很多地方津津乐道体育的“城市名片”功能,但是不是办一两个“国际”字头的赛事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体育事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就是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全民健身计划》也规定全民健身经费要纳入县以上政府本级财政预算,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敷衍了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同,也影响着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和发展思路。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办大赛容易,老百姓想找块活动的地方却不容易;中小城市缺乏大城市办赛的实力和吸引力,似乎舍此又无他途,却忽视了自身的资源开掘。

  宁海的户外体育资源并不是全国所独有,但宁海编制了国内首个县级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不仅确立了城市发展的绿色战略,也提升了当地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小城体育因此热闹生动起来。可见如何办体育本无一定之规,更不见得非要高攀“国际”、“明星”,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体育事业和产业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明晰根基所在、大众所求,才能将体育的多姿多彩有机融入城乡发展与人民生活之中。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