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志刚:提高经济"含金量" 政绩考核"指挥棒"导向是关键

2013年11月22日 10:42   来源:经济日报   

  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导向,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施政行为。在政绩考核“指挥棒”导向上“纠偏”,就是要纠正“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偏向,倒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甚至要求“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一政绩考核“指挥棒”导向的新变化,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攻坚期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GDP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反映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程度。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GDP增速近10%,登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高位。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地也普遍出现“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导向,“官帽子”与经济增速挂钩明显。在这一“指挥棒”下,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华丽光鲜的增长数字,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给发展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导向,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施政行为。当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产能过剩、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等突出性矛盾和问题,背后无不烙有“唯GDP”的印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之所以先后陷入产能过剩泥潭难以自拔,甚至越减越多,就与“唯GDP”的考核导向有着莫大关系。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速,千方百计扩投资、抓项目,人为地助推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而一旦遇到产能利用率下降、竞争加剧,又常常囿于“政绩”考虑,通过继续扩大产能来保护无效产能。同样,在这一导向下,大量“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项目铆足劲上马,结果是经济规模的账面好看了,但土地、河流、空气却被污染了,地方债台也越筑越高。

  面对严峻形势,一些地方在改进政绩考核上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今年,北京、上海、广东纷纷调低经济增速目标,主动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和余地;河北、天津、山西等地纷纷承诺大幅削减高污染产能。但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不改变,政府就有动力继续在数字上做文章。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地方对GDP的看法很纠结:经济增速上不去,如何体现发展能力?会不会耽误升迁?这些小算盘、小心思,导致一些地方在转型发展中做“虚功”、喊口号,而在具体工作中仍把经济增长速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幸福,绝非那种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或者忽视社会公正的“粗放式增长”。此次,中央抓住问题的重要症结,在政绩考核“指挥棒”导向上“纠偏”,就是要纠正“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偏向,倒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政府施政的动力从粗放式增长轨道上转到调结构、促转型上来,从插手微观经济转到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能上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拿出创造性的落实举措,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广大干部多做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霾不妨纳入政绩考核    2016年01月06日
  • ·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的导向    2013年12月10日
  • ·政绩考核新规有破有立    2013年12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