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让农民直接去参与期货交易过于理想化了,如果在接下来的市场发展中,农产品期权交易能够推出,对于农民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倒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具。
随着品种体系的日渐完善,期货市场距离农民越来越近。但这种近并不意味着农民应该“亲自”去期货市场交易。
理论上讲,农民与商业性的公司一样,能够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例如,在存在期货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在播种小麦的同时,可以预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他预计的小麦产量数量相等的小麦期货合约。如果收获季节小麦价格下跌,农民在期货市场上的收益将能完全或部分弥补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
但实际运行中,我国的现实条件是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主体分散,农民文化水平距离参与专业期货交易的要求还很远,而跨过期货交易的门槛不但需要较大的资金实力,掌握广泛的市场信息,对操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有要求。
这种现实条件下,帮助农民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功能,享受现代金融带来的好处,需要另辟蹊径。
最基础的工作是打通期货信息传播渠道,以期货价格引导农民生产和经营。如果权威公开的期货市场信息能够被农民充分了解,他们在生产决策时的科学性、交易时的谈判地位都会提高。曾经有一位大型棉花收购企业的负责人开玩笑说,特别怀念没有手机的时代,那时候收棉花他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农民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信息充分传播的基础上,农民自身可以选择抱团取暖,通过参与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订单生产的方式,在生产和经营的规模上得到提升,通过“组织”来获取专业的期货交易服务。
这种模式在成熟市场国家很普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生产者用套期保值管理他们的价格风险。大多数农场主认为,参与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现货市场上的价格风险,但是他们仍然会面临期货交易中的基差风险和追加保证金的风险。他们在实际经营中的选择是组成合作社与大型农业企业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过程中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信息,而期货市场的套保则是大型企业在操作。
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让农民直接去参与期货交易过于理想化了,如果在接下来的市场发展中,农产品期权交易能够推出,对于农民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倒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具。期权本身的原理类似于保险,对于天然卖出方的农民来说,像买保险一样给自己作物的价格买个保障更容易接受。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