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恒大夺冠带来的启示

2013年11月11日 09:01   来源:经济日报   张 伟 李 景

  恒大俱乐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毋庸置疑。外界不宜再先入为主,将其轻蔑地视为一种偶然的“暴发户”投机现象。相反,其坚持市场化经营、职业化管理的经验,为行业企业的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广州恒大亚冠登顶,让饱受诟病的中国足球终得一次扬眉吐气。当然,欢庆之余也不乏理性声音,提醒人们仍要客观认识中国足球,莫因一次胜利便头脑发昏。在各类讨论中,笔者更关心:作为一家仅成立3年的企业,恒大俱乐部在职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有别于中国足球传统的模式创新?又有哪些经验能给企业管理乃至市场改革带来启示?

  恒大俱乐部成立伊始,便祭出“大投入、大产出”策略,不惜重金招兵买马、进行奖励。对此,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恒大的成功只是“一枚土豪的崛起”,是大量资金堆砌的“瞬间荣誉”;离开金钱,恒大将很快失去竞争力。笔者以为,以上述逻辑否定恒大运作,实在没道理。试问:一家企业舍得在人才和薪酬上加大投入,何错之有?世界上又有哪家足球豪门能离开资金支持?实际上,关于足球投资,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的主体是谁?投入产出是否成正比?这种投资可否持续?

  以此来看,恒大作为民营企业,每项投资决策都属市场行为,投资人承担风险责任,不存在主体错乱问题。其次,恒大重金投入已赢得丰厚回报:一方面,球场连奏凯歌,球市持续火爆;另一方面“恒大”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已从一个区域性地产品牌,成长为全球范围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集团品牌。再次,从恒大提出建立百年俱乐部、主动寻求与皇马合作、加大青训体系建设等做法看,其长期发展意图已十分明确。

  可见,恒大俱乐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毋庸置疑。外界不宜再先入为主,将其轻蔑地视为一种偶然的“暴发户”投机现象。相反,其坚持市场化经营、职业化管理的经验,为行业企业的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首先,要坚持市场化经营、职业化管理的方向不动摇。自1994年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以来,期间遭遇假球黑哨、国家队成绩低迷、俱乐部经营不善等难题。不少人据此认为,选择市场化经营、职业化管理是种错误。恒大的案例证明,上述问题的产生,并不是说明职业化、市场化失灵,恰恰是改革还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其次,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必须明确各类主体的职能边界。恒大的一项重要管理经验,是投资人、管理层、教练团队各自“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投资人许家印只负责重大事项决策,不干涉俱乐部正常运行;管理层只负责球队经营管理,不干涉教练团队战术选择;里皮教练团队则专心球队业务提升,坚持职业化队伍建设。保证“责、权、利”分工明确,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近年来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一大障碍。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则是从更大范围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与企业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主体的“各就各位”。

  再次,要明确惩罚规则,严格制度约束。这几年,外界均深知恒大俱乐部敢于重金奖励,却对其内部惩罚规定之细、力度之严所知甚少。实际上,该队多名重要球员曾因违反队内规定而被课以重罚,由此保证了球队高度的整体性和纪律性,降低各种非正常因素导致的战斗力下降。

  可见,小到一支球队,大到整个社会,都应做到规则清晰、纲举目张。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各类奖惩机制,并确保规则和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市场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广州通勤力夺冠是成绩亦有鞭策    2016年01月05日
  • ·山西女篮夺冠的喜与忧    2013年02月07日
  • ·法国是要开启夺冠模式吗?    2016年06月16日
  • ·你的全民偶像为啥我要点赞?    2015年08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